看到很多人都在讨论电影插入的开头和结尾, 我也来掺和一下。个人觉得这版本对戏剧片段的插入很有意思。引用的京剧片段耐人寻味之处在于,是它让我想起了来自独特文化背景的改变的观影方式 (spectatorship)。

我对这部电影的第一印象与我的文化背景有关--我把这部电影当作爱国主义宣传片;引用的戏曲片段是一种强化电影潜在目的的方法。主人公姜磊是一个在美国学习的中国学生。在卡拉OK看观看戏剧片段时,他和他的朋友对这个片段表达了两种截然不同的态度--前者流露出了一种熟悉亲近的情感;而他的朋友则对这个片段展现的态度却相对疏离。作为一个在中国长大、现在美国读书的年轻一代,我同时与姜磊和他的朋友共情--我理解这个故事的历史背景,也感觉到了其中的爱国宣传意图。然而,由于时间和空间的距离,我似乎也从这些信息中脱离出来。但在电影开头这种距离感已经被电视和电话的屏幕所缩短,转而拉近了我和这个历史故事的距离。因此戏剧的屏幕为我们展现了国家记忆,并且在时间和空间的旅行中将情感赋予给不同时空的观众。

然而,如果我撇开文化背景的滤镜,我可以用一种与前者几乎相反的方式来解释这部电影。与其把它认定为一部煽动观众爱国情怀的电影,不如把它看作是姜磊一家的家庭故事。姜磊和他的朋友在卡拉OK对片段的不同反应,呈现了他和片段之间的相对特殊的联系。当镜头给了姜磊一个近景时,我们可以看出他与凝视的屏幕之间已经建立了一种特殊的, 更加私密的联系。他身后背景中被模糊了同学是作为故事的观察者的“其他人”,同时也是是现实中观看电影的观众。影片后来出现的智能手机屏幕再在戏剧/历史故事和姜磊之间建立了更为亲密的空间。这种亲密性在一个较小的手机屏幕中再次得到强调,通过窥视姜磊的手机屏幕,观众走进了一个家庭的记忆。

影片通过多种媒体和对个人及集体记忆的运用,为这一历史故事在当代国际社会中呈现了一个合适的序幕。通过对历史故事和戏剧片段的改编,影片为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观众提供了更多不同解释可能性。

(基于我对影片的上述解读, 我不提供我对电影的评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