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比《婚姻故事》更婚姻故事,比《坠落的审判》更窒息的自我审判。女性的困境再一次被赤裸裸的揭露出来,二者并不只是婚姻和亲密关系所带来的困扰,而是在女性的一生里,从原生家庭中的母女代际伤痕所延伸出的深刻的自我探索。不配得感,永远无法实现的自我认同,渴求爱却错误的爱的表达,用伤害的方式抓紧的关系中的自卑……如此宏大复杂,却真实甚至普遍的议题被浓缩在这短短100分钟里,让我感受到的是熟悉的自我和在结尾那一刻的心酸。

影片的议题令人难过同时伤人,甚至我认为陷入同样困境的人会感到冒犯和不适。付出的人最后被困住成为了被抛弃的人,同时被“审判”成了有错需要改进的人,无论如何似乎也是难以接受的。但当我们跳脱出自我,去观察她的行为,又很难不感到窒息。这是当下很多人的困境,甚至一次又一次的被当作问题分析,为什么她们一边付出一边抱怨,一边痛苦一边又不离开?而似乎我们跟着女主的脚步找到了一些答案:从小就认为无法满足母亲的期待会让孩子觉得自己怎么也不够好,不配得感和不优秀的感觉在长大后延伸到了亲密关系里,极力去成为一个“完美”的妻子和母亲却因为超出能力的逼迫自己而让自己陷入不松弛的状态里,紧绷的状态让她不断“向外求爱”,而身边的每个人都紧绷,都难受。于是亲密关系出现裂痕,亲子关系出现彼此攻击,越这样似乎越在反向证明,她得不到爱。于是情感像流沙,越抓紧越失去,最终走向了内心的失衡和行为的变形。

我心疼她,这也曾是我。但我更感激她最后的自我成长,因为这也更是我与她的重叠。学会爱自己,先找到自己一定是解决一切的良方。肯定自己的能力和自我本身值得被爱是一种能力,当她松弛下来,接受变化接受离开,接受自己的优劣,不再去追逐每个人对自己的关注和爱的时刻,反而得到了女儿的拥抱和丈夫重新伸出的手。是的,我们总是渴望被爱,但爱自己的模样才是最吸引人最容易被爱的,可我们常常忘了。
影片的摄影和美术都相当欧洲,非常温柔,光影的运用和场景的布置都很美,大量的对白和高浓度的关于问题的讨论聚焦更是凸显了创作者的能力,而讨论的问题具有很强的共性,了不起。女主的表演太过深入人心,绝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