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价:
该电影看完,给我最直观的感受是“前后多次反差”给人以一种“极其强烈的违和感与代入感”,事后看来,就像“第三人称回忆录”,主要表现在人物转变、剧情发展、故事外“演义”,使人恰似身临其境地体会其中的“立体”,即人物更丰满,剧情更采实,反思更贴合现实。总的来说,是一部不可多得的侧面描写战争的反战题材电影,其他诸如《高山下的花环》、《红河谷》、《辛德勒的名单》(德)、《美丽人生》(意)、《拯救大兵瑞恩》(美)、《当我看着你》(巴勒斯坦)等,在我看来“战争是残酷的,是灭绝人性的,又是不可避免的,对于大多数参与者来说,它不以个人的意志为转移,对于少数发起者来说,在可控范围内是牟利的工具,在不可控的范围内是罪证”。

...
钢铁洪流冲击日军集中营
...
中国男儿的血性
...
战前煽动式动员
...
救深陷泥沼之人无异于枪口对准自己
...
军国主义洗脑
...
非我族类其心必异
...
不能接受现实的人
...
认清真相后的幡然醒悟
...
坚持反法西斯主义

电影讲了一个什么故事?
即将被枪决的农民杨首先出场(集中营),被攻破集中营的苏联战士所救,与伤员一起踏上前往后方基地的路上,迷失方向误入又一日军营地,九死一生结识苏联女战士(战地医生)娜佳与男战士契科夫,偶遇日本“军国女学生”(一生一死),活下来的秋叶子作为战俘负责引路,引入日本军防区间接致契科夫被炸死,在逃避日军搜捕之后,一行三人开始了为期三日的“兜兜转转之旅”,最终回到“空无一人”的原日军营地。1945年8月15日本投降,三人在目睹一起“日军营地,日本军国主义集体殉葬式自杀”,秋叶子(女孩、女学生、挺进生)倒在了“同胞”枪下,娜佳、农民杨冲向了“它们”,带给他们自身与日裔幸存者“紫色的太阳”。

分析剧中人物:
一开头来自三个国家的主要角色就直观的反映了三个国家人民的状态。
经历国破家亡,却将淳朴、善良、固执、血性贯彻始终而不改本心的农民杨玉福。
起初他缚手背靠围墙,迎着日军枪口,面无惧色;
之后他手持军刀,面对间接杀人的日军学生秋叶子,在咆哮后,放下刀,留她一命;
秋叶子深陷沼泽,挣扎之后,抛下国仇家恨的既定立场,杨将枪口对准自己,用枪托救下她;
在发现被秋叶子带回原日军营地后,不焦不噪,以“提前卸弹”的动作,胸顶枪口,逼迫因为不能接受战败现实而无能狂怒的秋叶子认清现实(这一幕,与之前面对老虎,因为不会开枪遭到娜佳、秋叶子嗤笑形成对比),展现杨虽是农民实则“大智若愚”。
随后与秋叶子就“战后问题”(重逢)爆发冲突,此事上,秋叶子盼望“与心上人战后重逢”,杨以“可我和谁重逢?你们凭什么杀人?凭什么到我们这里杀人?对不起就完了,那是多少条人命啊?”让秋叶子哑口无言,也可看出秋叶子“被洗脑的孩子本性”,与饱经苦难后初心不变的杨形成鲜明对比,到这里为止,侧面展现“战争的多面性”,立场不同参与者、战争收益与战争迫害程度不同的人,对它的感触是有实质差异的。
最后在看到“疯狂的日本军国主义行为”与“秋叶子等日本平民惨死在日军枪下”后,也从“下不了杀手的老实人”转变为“为报国仇家恨的中国战士”,选择与娜佳,在紫日下冲向并灭亡“日本军国主义”。

受日本军方号召,与父母双亲“开垦”于东北大兴安岭(实则殖民),集单纯、美丽、聪慧于一身,但深受日本军国主义洗脑的学生秋叶子。
我对她的形容“本质上是个孩子,实际上是个狼崽子“
在面临死亡威胁时,不同于另外一个女学生(选择服毒自杀),她内敛(表现出害怕被枪)而后诱导三人,间接杀死苏联战士契科夫,以天性柔弱激发杨的慈悲,至于沼泽那一段(我认为是开放式的,与之相对的是,农夫与蛇的故事,也有女毒贩扮临盆在警察警惕之后,枪杀下意识善良的好心警察);
蒙骗两人转回原日军营地,以“我是日本人,只要你们投降,我可以保证你们的安全”,表示抱歉,又不能接受战败现实,而持枪对准放松警惕的杨和送食物的娜佳,在失败后放声哭泣,最后奔向“日军同胞”,从实际后果来说,也算“求仁得仁,理当如此”,也表达了导演对“被洗脑者大多数情况下,不可挽回”的个人理解。

外刚内柔、美丽大方但莽撞的苏联战地医生娜佳。
我对她的形容“嘴硬但真善良,开不了枪的苏联战士”。
娜佳作为苏联红军女少尉,展现了对使命的忠诚与军人的果敢。她曾参与从莫斯科到柏林的战役,最终转战中国东北对抗日军。面对日本少女秋叶子时,她最初表现出强烈的敌意,甚至授意杨玉福处决秋叶子。这种立场源于战争经历:她的家乡亲人死于战争,对侵略者充满仇恨。然而,她的军人身份也赋予她理性的一面,例如在逃亡途中用机关枪对抗猛虎、规划路线等,体现了冷静的战术素养。
娜佳的形象突破传统战争片中“英雄”或“受害者”的单一标签,成为连接仇恨与宽恕、暴力与救赎的桥梁。她的转变印证了导演冯小宁的创作理念:“爱比仇恨更有力量”。正如电影中贯穿的八音盒旋律,娜佳的坚韧与柔软共同谱写了一曲跨越国界的反战悲歌。

分析剧情设计:
该片有很多精彩的电影表达,如镜头表达(苏联坦克摧枯拉朽冲进集中营、同一时间段一面是立场鲜明而血肉横飞的战场与另一面不同阵营的三人行走在山河壮丽的大兴安岭)、语言文字(日本军官向即将踏上战场的学生洗脑式宣讲自身正义、杨与秋叶子的争论)、演员精湛的演技(富大龙诸多情绪的张力,从愤怒而无能为力,到麻木,到无所畏惧,到心怀慈悲,到声嘶力竭的咆哮,最后奋不顾身的冲锋)、情节完整性(前后连贯,基本遵从有头有尾)。

个人反思与升华:
最引人深思的,尤以最开始“日本军国主义以人肉之身舍身冲向苏联钢铁洪流的悲壮"(片头的坦克会战日本兵 身上绑着炸药 扑向苏联T--34他们称之为“勇敢与忠诚”,极具迷惑性 。但实际上电视里常放我军也用这种战术那是万不得已牺牲,是自发的大义,而真正的主流战术是靠智慧与敌人周旋,不轻易损失有生力量 。反观日本,他们是逼迫每一个士兵将送死作为必备的战术,况且还是用于侵略,这他妈是个锤子勇敢,只有炭治郎的一句话:“你们把生命当成什么啦 !”)”与最后一幕“日本军国主义殉葬式集体自杀并无差别杀戮本国平民的残忍与疯狂”,前后形成鲜明对比,并以“日军官军刀砍向娜佳与杨行驶的装甲车,日军被无情扫射”点明“战争是残酷且灭绝人性的本质”,而日本军国主义就是“恐怖主义”,从“杀死所有试图杀死日本的国家与个人”到“这是亡国灭种的奇耻大辱,因此须尽忠玉碎,死后回归神社,战争结束了,日本没有了”,这里体现了编剧此处“精准”的文字表达,在此情此景下,完成了该片作为反战题材的“丰碑”。
以及杨、秋、娜,中日苏三国人民在同一片战争阴霾下的不同际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