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冒坚持原创的816篇 无情世界的有情童话。是枝裕和,总能在某个瞬间,让铜墙铁壁的观众破防。

是枝裕和,宋康昊,戛纳影帝,裴斗娜。主竞赛单元金棕榈奖(提名)。

这几个关键词,就足以让我在看到比较好的字幕版资源后,二话不说,打开这部电影——

《掮客》

...

认真看完后,我的第一感受,这部电影的口碑,一定会两极分化。

而我,会觉得完成度很好,但没有惊喜,没有冲击,没有期待中,更深层次的感动。

我当然也不是要质疑大影展的专业评委,或者是和我感受不同的观众,我更多只是想分享,作为一个观影追剧量还可以的普通观众的主观感受。

我好久没有随心所欲,懒得管结构地写影评了。

01 可看,但并没有那么好

整部电影,非常是枝裕和。

和《小偷家族》《步履不停》《海街日记》就是一脉相承的风格。

哪怕整个班底,就是一部纯韩国电影。但韩式特有的煽情套路,全被克制住了。包括演员的表演方式。

所以,我其实也很难说,这对导演本人,对演员本人,是不是一种突破。

但,就电影最后给我的感受来说,我更倾向于太过平淡,甚至是寡淡。

简单的故事也是经不住剧透太多。

主题同样讲述没有血缘关系的边缘人,互助组成的家庭和羁绊,《小偷家族》的每一个成员的角色,都有特色,有反转,哪怕我不认识他们,不熟悉他们,我也能记住这张脸,这段表演。

树木希林奶奶,还有安藤樱那段非常有张力的哭戏表演。

是业务能力带来了共情,让不熟悉的观众记住了她们,也刷新了熟悉她们的观众的印象。

而《掮客》呢?

我感受不到故事的起承转合,大段的对话作为叙事主体没有问题,是枝裕和,以前也是这样。

就是无端觉得,刻意的流畅度,顺理成章,但是太匆忙推进剧情,很多地方是违和的,太禁不住推敲,就容易出戏。

我看不到角色的反转,一切都在意料之中,太外露了,没有那种复杂人性,模糊是非黑白边界的反差。没有太多记忆点。只不过正巧,这些演员我都认识。

...

我也看不到演员演技的张力,我觉得也许更多是平淡情节里,没有太多情绪的起伏,哪怕一开始就知道战场兜售孩子的买卖,居然从电影的开场,就感受不到人性的恶。

所以演员就在一个被框定好上限和下限的框里表演,也是因为我看过太多韩国作品,所以我看过去,就是这些演员在演戏,看得到也是他们以前作品里似曾相识的表演模式。

...

宋康昊继续演活底层小人物,

裴斗娜存在感低到,我觉得也没啥特别需要评价的,和《秘密森林》系列里,不激烈的日常破案戏可以无缝切换,

姜东元的帅脸,也让我又一次想起他其他电影,比如演特殊儿童的爸爸。

而IU,她真的最适合这种丧,冷,无感,被感动也是面不改色死撑平静的角色,《我的大叔》真的就是她最高光的时刻,想了一下,除去外表,互换也成立。

...

再拿我童年男神陈道明老师的采访截图来说话:

不是今天演老师,明天演工人,都演得像就是特别好;

演技最难的是你如何演出语文老师和数学老师的不同。

小人物和小人物,也是人生百态。

...

演员也好,导演也好,编剧也好,你可以有你自己的风格,可以专注某一领域深耕,

但是不是沉浸在舒适区,是不是重复,有没有细微的进步,我觉得观众有自己的判断,他们自己也会有。

哪怕这就是主观的爱好。

就像我自己看自己写的文章,就很清楚,有些就是完成了一篇语句流畅,该输出信息量和知识点,该抒发正能量都做到位的习作,刻意练习;而有些我会不自觉感叹,这居然是我写出来的,真好。

拿其他演员评价,都显得不太公平。

直接拿宋康昊说,他的业务能力,资历背景,对各种角色消化的信手拈来,拿影帝无可厚非。

他塑造的各式各样的小人物,也都各有各的特色,结合电影剧情,印象深刻,神来之笔的内心戏,真的太多了。

比如《杀人回忆》最后和现实里可能会观看电影的凶手的对视,比如《寄生虫》里最后的爆发,爆发前的麻木。

这些全都是教科书式的名场面,韩国电影里绝对不能被忘记的场景。一个演员能有这些经典时刻,确实厉害。

但,最后是《掮客》拿到影帝,我就觉得有点遗憾——因为是很好的表演,但这不是他最好的表演。

我也期待还有能让他突破的作品。

...

其实我也不知道,是不是我看过太多,所以要求也好,审美也好,不自觉就会提高。

我对是枝裕和,对宋康昊的标准,自然也要和他们曾经的辉煌做纵向对比,而不单纯是和一起参赛评比的其他作品,横向比较。

PS:所以我对于那些饱含水分,矮子里的大个,同行衬托的所谓影帝影后最佳作品,都保留意见,各种title营销都无感。拿奖是天时地利人和,行不行观众心里都有一本账。

就算《掮客》没有达到我的期待值,没有超越导演和演员曾经的作品,依然是一部值得看的电影。

...

02 无情世界的有情童话

是枝裕和的独特风格,也是因为,他总是着眼于无情世界里的小人物,被生活一次次捶打得暗淡无光,不只是世俗意义上的loser,

那种温情,人性最质朴最普通的善良,那种人性的微光,在各种习以为常的无奈现实的衬托下,就是在暗戳戳地扎心,无力的心疼,又感觉不至于完全绝望,人间可能还值得。

非常适合一个人安安静静地打开,痛痛快快哭一场。

所以有这么一个,一如既往讲故事,看向底层,看向边缘,看向无解的社会问题的导演,喜欢他的观众,一定和我一样,喜闻乐见,不忍苛责。

就像电影世界里的宫崎骏,给成年人看的童话。

他不会给任何关于问题的解答,但是也没有带偏见和预设,最差的处境里,可能也有无可奈何,可怜又可气的人呢,也有被生活摩擦,什么也没做错的普通人。

温柔一刀,带出问题,带出根源。

不过越来越多的负面阴间社会新闻,也让我开始反思:

影视剧作品,自带滤镜的美化,同理心,共情,情理法边界的反复横跳来实现的艺术创作,最后能传达多少正面的力量,给现在的观众?

因为,我看到一句评论,确实是真实的感受:

明明是如此恶的勾当,居然没有明显的坏人。

一群为孩子着想的人,做的确实最让人不齿的交易,兜售孩子。

这种行为,本身就是丧尽天良。

...

但我从不怀疑是枝裕和的创作三观,他是正面正直的。

他也很好地表达了自己的态度,专业。

就像这一次选择了这个比以往还要承受争议的社会问题,无人照看的孤儿弃婴,堕胎是否符合情理法以及宗教信仰,社会福利机构的无力现状,人贩子,少女妈妈,未成年援交,恶性循环,韩国历史上的伤痛,出口婴儿潮。

小到身边家庭的事,想生的夫妻没有能力,备受身心摧残,求而不得;

毫无能力但又不忍心,或者根本不允许堕胎的地区意外怀孕,不被祝福的孩子,甚至毫无责任心,生完就丢弃的少女妈妈,却生育不断。

这个世界,就是这样,经常不如人愿。

是枝裕和总是在一些暧昧的时刻,来一句提醒观众:

就像IU说的,不管什么样的原因,妈妈抛弃了亲生孩子,抛弃就是抛弃。

所以不管多么为孩子着想,多么温馨,犯罪就是犯罪。主角们都会为此付出代价。

大部分的人,不都是善良自私兼有之,好好坏坏掺着来?

那之外呢?

警察也在问,为什么我们只能在问题发生之后,再去抓犯罪行为,而不是想尽办法杜绝源头?

所有的社会问题,也都是一环套一环,针对某一环节,再大力度,也确实是事后填坑。

所以哪怕他会招来正义,我还是觉得,我们都需要是枝裕和的电影。

就像《掮客》,哪怕都是套路,当他温柔地告诉我们,哪怕人生活得非常不堪,难以回头,无法重来,还是感谢你的出生。

我们就算再坚强,都会有那么个时刻,迫切需要感觉到自己被爱着,自己被温柔以待,自己值得美好的人事物。

人生只要有那么个瞬间,就不会完全崩塌。

是枝裕和,总能在某个瞬间,让铜墙铁壁的观众破防。

这就是他不可替代的魅力。

哪怕小众。

...

03 一些其他的思绪

我总是联想起很多新闻,也想起我和一个菲律宾姐姐的聊天,刚好也是IU这个角色的遭遇。

因为信仰,所以哪怕是性犯罪的孩子,哪怕这个孩子已经被确认有严重的生理缺陷和疾病,还是要生下来。

没有能力的少女未婚妈妈也好,受害人也好,可以将孩子送给福利机构,有权利弃养。

这个世界的悲喜,真的是太难相通。

共情能力太强,就会像我这样,容易多愁善感哭唧唧。

不过这份敏感和同理心,我很珍惜。

我解决不了大的问题,但也会尽一己之力,关注,发声,帮助。

电影等好的艺术作品的微光,就是在这个时刻,闪闪发亮,抚慰我们。

在残忍,扎心,强悍,精妙,对抗,碾压的戏剧性冲突里,始终不忘记,融入哪怕很微小的真善美,怯弱,同情、温柔、犹豫,挣扎,脆弱等。

那是一种无可奈何中,被人遗忘和忽视的希望。

如果还不能电影院自由,不如试试这一部吧。

...

作者:小冒,年读120+本书,两大视频网站入驻作者。

用刻意练习写出多平台50w+,用爱发电。立志通过写作改变人生,坚持工作、娱乐、阅读、写作和自我提升五不误。

愿意写深度思考剧评+书评的娱乐生活杂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