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刚追完高质量台剧《俗女养成记》。基本上每一集都有泪点,让我泪眼汪汪。但说来也有趣,让我热泪盈眶的那些点也都是十分朴素的点,在此之前自己也为无数个同样的点哭泣过。看来关于原生家庭的温暖温情,呵护陪伴果然还是人内心深处最能共情的存在。有时候十九岁的我总想着自己能有点突破,如果有一天发现自己在为一个看似高端,比较小众的点第一次哭泣,我自己算是升华了我自己,变成“与众不同”的独行者了。但事实上,我还是无数次感动和心动都来源与我平平淡淡的生活积累。
我不想像豆瓣上许多评论讨论原生家庭的影响这一如此宏大的板块。因为还没成家的我即使对此有一定的看法,但总因为现实条件显得没那么全面。不过年轻的我有自己的侧重点。
当主角陈嘉玲(后称玲)反反复复就在台北出人头地和台南朴素日子之间纠结,到最后做出选择,回到家时。画面留给了她和妈妈两个人。从穿插的小时候的片段中,可以看出陈妈妈对玲总是抱有着期望和期待的。跟爸爸的随遇而安不同,妈妈从小让她学习钢琴,让玲可以气质出众,傲视群雄,从事一份十分受人尊重的优雅职业,希望玲能够成长为一名独立,有能力,能实现自己梦想的女孩子。主角玲也确实把这一点贯彻到了自己的身上,因为不服输的个性,坚信自己能在台北这样的大城市有一席之地,出人头地。但这么多年下来还是一事无成,没有实现自己心中理想的“价值”。在她跟妈妈两个人的画面里,这几段独白我印象很深:
“我回来了,你开不开心?”(玲)
“你开心,我就开心咯。”(妈妈)
“我回来了,你会不会失望?”(玲)
“你不失望,我就不失望。”(妈妈)
这两段独白让我泣不成声。它反映了多少年轻人在城市苦苦挣扎,即便自己受尽委屈,处处不如意,也要咬牙坚持,度日如年的原因。这让我想起一句现在很流行的一句话:“宁要城市一张床,不要农村一套房。”这是之前的陈嘉玲,也是现在的许多人。有许多人是为了证明自己能力,苦苦在城市里攀登;我认为,也有许多一部分人,是在和父母较劲,想要证明给全世界看的他们,其实是想拼命的努力去填补原生家庭里缺少的肯定。我想陈嘉玲成长于一个氛围很好的原生家庭,是爷爷奶奶爸爸妈妈的掌上明珠,从小收获了许多家庭的肯定,应该是第一种:想要证明自己。
但我此刻聚焦的重点是:“如果我们没能出人头地,父母到底会不会对我们失望?”
因为我不是父母,不能凭我自己一己之力臆断。于是我拨通了我妈的电话。。。。。。
说实话,我的性格跟这个主人公很像,也是一个很要强,会留在大城市打拼的女孩。我妈在听我大概描述完整个背景后,就察觉到其实等同于我在问她以后我遇到类似的情况,她的看法会如何。于是我妈洋洋洒洒的跟我聊了二十分钟的天,滔滔不绝的讲着她的思考。简直是完美的回答,晓之以理动之以情,让我好不感动。
根据我妈所说的话,我重新整理了我的思考。
首先,我们要将家长们分为两类。
一类是通过孩子来达成自己年轻时的遗憾,比如自己想成为的人,自己想过上的生活,自己想要的财富状况等。这一类的家长,毫无疑问,在得知孩子没有出人头地之后,一定会失望。因为他们从小培养小孩子的目的是为了自己的“索取”。想象一下,如果家长们从小培养的目的就是为了满足自己心里的想法,那么当这个想法没有被满足的时候必然觉得这一切都付诸东流,毫无意义,随之而来的就是卑鄙的失望。不过话说回来,虽然所出于的目的非常让我鄙视,但是好歹因为父母的存在,让孩子可以茁壮成长,顺利成人。一句话,至少小孩子的生命来自于他们,发展于他们,是被他们生出来并养下去的。在望子成龙的路上,他们虽然初心一般,但却也因此提供了他们所能提供的最好的生长条件和教育条件。我只祝福拥有这样父母的你们能够顺利的“成功”,或者跳出这样“望子成龙”的怪圈,勇敢追求自己心中真正在乎的。
另一类是无私的父母们。他们养育孩子并不是为了满足内心对自己的期望,而是为了孩子本身。这就要说到这类父母对孩子的期望和对成功的定义了。他们对孩子的期望并不是家财万贯,声名显赫,“身穿紫袍,腰佩金银鱼袋”;甚至不是当一个社会地位较高的老师,律师,医生,公务员。他们要的,就像我妈所说:孩子具备独立生活和让自己快乐的能力。我想重点阐述一下这两种能力的意义,不然望文生义的人肯定很多。
许多人会说:“独立生活,在现在这个社会上不就意味着你要财务自由,要有一份收入高的工作吗?”
但其实我想说,不是的。独立生活可以是一份你特长所对应的职业,就像是陈嘉玲回到台南后普普通通的小导游(在第二部里面开始的,我一看完第一部,就打开了新世界的大门),也许是朝九晚五的公务员,也许是日常生活里没有赚补习外快的普通教师。它不用很出众,但是你具备基本谋生的能力,而这种能力是你的特色特长,并不是所有人都能掌握的。你有自己的生活,日常的开支不需要向你的父母伸手,也许有房贷车贷,也许有些许拮据,不能买奢侈的物品,但至少平平淡淡的小日子可以自给自足。
至于第二个能力,所谓让自己快乐的能力,本质上,就是找到自己生活的意义,找到人生的归属感和认同感。这么来看的话,满足父母对我们的期待也不太简单。试问,有多少人能够做到这点呢?我敢肯定,能让自己快乐的人一定比所谓“成功”的人少得多。这样的要求,本质是父母深沉的爱。这样的爱督促着我们时时刻刻思考人生的真谛,抛开喧闹的周遭,让我们回归生活,回归家庭,回归最重要、最爱的人。其实这其中就道明了人一生的本质,是少一点自私,多一点无私的成长和成熟。
我常常听到别人说“父母其实想要的只是你快乐”是虚伪虚假的。但随着我一点点的长大,我意识到只有肤浅片面的人才会如此理解这句话。在我的叛逆时期,我深感这句话的“一语道破天机”,我怨恨父母处处和我的不同和敌对,对我的挤压和严厉。但其实“只要你快乐”后面不是只关乎简单的快乐,是你对于人生的规划和看法,是对一个完整人格的期待。这一句话,是父母对你整个人生的关心关爱,是我能想到的一个人对你好的最深刻的体现。
我把这两个能力总结为一个词语——自洽。
在深刻思考完这个问题后,我心里感到了一阵暖意。我想起我妈在听完我分享这个电视剧背景后,以为是我对自己失去了自信,二十分钟里有十分钟在列出我的长处,对我进行鼓励。我忽然想到,我的原生家庭给我的大多都是温暖和鼓励,感恩之情油然而生。于是我主动请缨,耐心地指导她学习使用百度网盘长达一个小时,她对此受宠若惊,因为我平时是个不太耐烦的女儿。
我很庆幸我可以对这个问题给出否定答案。但每个人情况有所不同,每个人都有每个人的生存方式。就像《俗女养成记》里一句经典台词:“生命会找到自己的出路。”
希望我们都可以成为那样自洽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