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今年写的第三篇影评,来自马来西亚籍香港导演王礼霖的首部长片《富都青年》。我很难说这片子是什么类型,算不上一部佳片,可是又有很大的分析空间,有很多内容,姑且称之为半部好片吧。以下内容涉及严重剧透,各位慎看。

一、我认为有必要知道的背景知识:马来西亚的难民现状
马来西亚的法律中并没有与难民生活、工作、社会地位相关的内容。马来西亚收纳难民,但难民只是进入了国家,并没有进入社会。马来西亚发展经济需要大量劳动力,但马来西亚公民人口基数有限,劳动力占比也不足百分之六十,因此迫切需要引入劳动力。基于前言所述,马来西亚难民没有工作权,因此只能干粗重活,在劳动力价格链中处于最低端,也就是最好剥削的对象,有大量企业把难民作为廉价劳动力使用。因此除了极少量被遣返回国或移送第三国安置的难民外,其余难民的处境可谓是艰难的不生不死。

二、过多的层面

1.难民问题
这好像是本片最关注的一个问题,但拍的又相对浮于表面。第一幕的时候拍了关于做假证的内容,男主之一阿迪也是做假证行业的从业人员。全片也一直在强调难民很难拿到身份证,需要靠其他人的帮助靠大量金钱才能做到,但难民的工价有极其的低,以及政府对这个问题的漠视。对于难民的关怀几乎完全由NGO来提供,社工被塑造成了献祭的圣母般的角色。
但除此之外并没有拍出难民群体的挣扎和群体性格,具体的生活境况,他们的希冀与失落,也没有分析过制度,分析过NGO从业人员的生活状况,角度不仅单一而且内容单薄,只是让人认识到难民很惨这一大众普遍认知。关于这一点我想可能是香港导演对马来的户籍制度和经济状况了解不足导致的表达缺陷。

2.聋哑人
不得不承认吴慷仁把一个聋哑人形象演得非常立体,以往他总是被诟病演戏用力过度,但聋哑人本身不能说话,他们的表达方式就是大量的肢体动作加眼神,吴慷仁的眼神戏本身就非常好,这也就让他在阿邦这个角色的演绎中显得非常收放自如,加之外形塑造的极其到位。这个层面导演所拍摄出来的这个电影呈现的是聋哑人的坚强,他是聚焦于一个特殊的个体上的,而不是总体的去拍摄这整一个群体的境况,也就是说聋哑人是给阿邦这个人设定的又一重苦难。所以聋哑人的身份在这里我们只把它当做一种表现形式和意识手法来看待,并不是真正一个要讨论的议题,但很容易让人往这个议题的相关内容上想。

3.家庭
家庭我觉得是导演主要承托在阿迪这个角色上的一个讨论议题。阿迪很容易被人看作是一个没有正面特质的角色,但其实要从他的家庭这条暗线以及他的世界观来分析。阿迪有父亲,但是他被他的父亲遗弃了,所以对他而言主观上父亲并不属于他家庭的一部分,这一点也可以解释这个角色身上浓重的缺爱气息。从他的各种行为中可以看见,对他而言重要的只有他认为在他家庭中的成员,也就是阿邦和money姐,那位嫖客会让他有所谓动心的行为也只是因为给了他类似爱的感受,所以对他来说其他的人他都是没有必要善待的。阿迪是一个高度缺爱且没有获得社会认同的人,所以对他来说,他没有动机要去做一个善良的人,只要能够获得钱改善他的生活,帮助他的哥哥,这一切都无所谓。与此同时他也是个很懦弱又叛逆的人,他不愿提及和面对自己缺爱的原生家庭,也不愿让哥哥远离自己,否则就走向失控,事后再向足够爱他的哥哥求助。至于片尾阿迪和他的父亲再次见面,我认为这是一种阿迪需要新的爱,或者是说他终于懂得了什么叫做爱的一个表现。
但导演在叙述这个议题的时候并没有提及人物相关的家庭背景,没有一条完整的来龙去脉,人物的插入是相对突兀的,会让人摸不着头脑。我知道导演可能是想让电影中的人物都更加的饱满立体,但是这样这个人物变得复杂又残缺,他身上好像有很多问题,但没有一个问题是完整的得到了呈现的。电影中的另一个家庭是monet姐阿邦阿迪组成了一个新的毫无血缘关系的家庭,他在这里强调的是一种人情的纽带,一种主观上的家庭,与血缘无关,算是给这个悲情电影天上一个小小的温暖的点缀,但却也只是一笔带过,更没有去解构它的组成,或许是为了让苦难更深刻,导演并没有过多的叙述。

4.兄弟
阿邦阿迪的名字和在一起便是邦迪,即band-aid,所以其实导演给的设定就是救赎向的。阿迪和阿邦并非亲生兄弟,某种程度上来说,是苦难造就了深厚的兄弟情谊,就像money姐说的一世兄弟不必计较太多。基于前面说到的阿迪高度缺爱,哥哥是他最珍视的家人所以他对他哥哥的依赖其实是非常深厚的,至于这份感情的实质是什么,我们稍后在讨论。而哥哥阿邦是个非常善良的人,他遭受的苦难让他更加珍惜家庭,而弟弟与他的羁绊更加深厚,所以他愿意用自己的躯体把这个没有血缘关系的弟弟托举向光明中去,愿意为了掩盖弟弟的罪责充满愧疚的扼杀佳恩的生命。很多网友觉得后半段弟弟找律师的情节很奇怪,我承认它的插入缺乏一种合理的衔接,弟弟的醒觉没有一个承接点,所以让人觉得很割裂很突然。我的理解是导演想表达弟弟想要救赎哥哥之类的情节,但这又与弟弟前面作恶多端的行径出入过大,所以更显稀碎。
兄弟这个层面还有另一个问题,那就是同样没有给出来龙去脉,两兄弟缘何成为兄弟?我们无从得知。以至于整体呈现上就像是一对互相包庇的重组兄弟那样粗鄙。

5.LGBTQ
豆瓣上很多网友说富都青年拍的像深柜片啊哈哈哈哈哈哈哈,但是个人觉得深柜的只有弟弟,或许是因为弟弟真的太缺爱了,弟弟对哥哥有超乎兄弟的依恋和占有欲,陈泽耀的眼神戏也透漏着这一点。但哥哥并没有给到我这样的感受,弟弟对他来说象征着光明和正常的生活,这是他最渴切的东西,照顾好弟弟就是守护光那样的使命和责任,而非一种依恋。片中还有另一点也cue到了LGBTQ,那就是money姐,money姐其实是男人,却穿着女装,在与兄弟组成的小家庭里面扮演着如同母亲的角色。
但导演在这方面的表现,非常直接却也粗浅,不曾拍出他们的困境与挣扎,情感戏的确是很细腻,但却没有一个落到实处的呼应,不像是要聚焦这个群体,而只是作为一个引人注目的插入元素来应用。

6.大量的二元对立
导演在访谈的时候,说他想表现好人不一定有好报,我想这也是他为何在剧中安插了如此多的二元对立的原因。阿迪和阿邦首先在身体条件上就构成了健全与残疾的二元对立,性情与品质上有构成恶与善的对立,结局上有生与死的对立,他们本身也是一种明暗面的对比。哥哥遭受的苦难其实更沉重,但他却极其善良,到最后竭尽一切也没得到什么渴望的东西,完全没有获得人权与爱,只浓缩成一句我想死;反观弟弟,叛逆又趋利,坏事做了一箩筐,却拥有着哥哥的爱和部分公民的权利但却不担罪责,最后甚至认祖归宗,这的确是一种非常强烈的对比与讽刺,当然也会让部分观众觉得三观不正。
导演的想法很好,但生与死,好与坏,恶与善都是很复杂的问题,插入大量的二元对立却没有深入,不过是如同屎盆子镶金边般的贪心不足。

7.人权与身份认同
阿邦在监狱里和法师讲说,他没有身份,一直要获得很小心翼翼,他不知道他存在的意义是什么,这表现的是一种对自己身份的迷茫还有非常沉重的人权困境,作为难民在马来西亚是没有什么人权可言,甚至是因为他在监狱人们才记住他的全名叫做陈亚邦,这一部分的内容的确是让这个角色更加立体了,也让电影变得更有层次。但就如前文所说,导演并没有分析难民的境遇,所以这种困境的冲击并不够强烈,它几乎是由吴慷仁的演技支撑起来的,剧本的文本其实非常单薄。

三、本片的一些闪光点与明显问题
最大的闪光点当然是金马影帝吴慷仁的演技,外形塑造到位,人物情感丰满。当然这整部电影的演员演技都非常好,看的时候完全意识不到他们在演,像纪录片般自然。更值得一夸的是试听画面,整个画面的明暗对比和构图色调都极其贴合背景,协调而动人,音乐总监也把节奏控制的很好。摄影师和辑魂是同一位,感觉他的水平有所上升。剪辑则是这部电影的一大败笔,用的是燃冬的剪辑,剪辑手法非常生涩粗糙又碎片化,分镜之间的衔接与情节衔接没有做到很好的对应与承转,这也是让观众感受不好的一个主要原因。
导演在片中也插入了一些有趣的呼应,比如money姐的名字,money姐为兄弟搞定一切,与money搞定一切的故事设定是相吻合的,包括邦迪两兄弟的名字,和阿邦死时飘走的丝巾,这种设计个人觉得还是比较巧妙的。
另一个被人诟病的是女性角色的塑造,主要的两个角色佳恩和money姐,明明给了她们很特别的身份设定(NGO社工和LGBTQ移民身份),但却没有展开,完全让她们成为一个工具人,佳恩甚至直接用自己的死亡来让情节转折,这其实很影响整部电影的观感,希望导演多看看其他涉及群像的犯罪片吧。

四、结语
终于写到这里,我对这部电影的评价就是想法很好,但还需努力,我希望下次见到导演的作品的时候可以看到打磨的更精细的呈现。

豆瓣的贴图功能怎么这么智障。

...
当佳恩向阿迪提及父亲
...
无助的难民
...
温暖的敲鸡蛋场面
...
阿邦的困境
...
兄弟之间的维护
...
富都青年 (2023)6.72023 / 马来西亚 / 剧情 / 王礼霖 / 吴慷仁 陈泽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