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场陷入风中的回忆。整部影片的BGM都很少,大多时候是各种自然音。海浪声,蝉鸣,鸟鸣,单调的机械音,重复的铃声,还有无处不在的风声,都在提醒我,这不是一个故事,而是一段没有背景音乐的真实回忆。阿远和阿云,初中毕业,十六七不到二十的少男少女,背井离乡到台北。他们并非孤身一人,他们有伙伴相互照应,更重要的是他们有彼此。少年人的爱恋总是内敛含蓄的,传情达意,点到即止。阿远阿云都未曾隐藏对彼此的爱意,但从不明晃晃地宣之于口。聚会中,伙伴对阿云劝酒,虽不情愿最后还是喝了下去。阿远在一旁看着,很不高兴很尴尬,唱歌的时候左顾右盼。一个阿云视角长镜头将阿远焦躁不满的内心表现得淋漓尽致。阿远没有上前阻拦,除了碍于同伴的面子,更可能是因为少年人的内敛和羞涩。明晃晃的偏爱总是召来各种调笑,绝不是毫无重量。当然可以责备阿远懦弱,但或许没有人从来勇敢。这是回忆,不是故事。还有一个令我影响深刻得长镜头:阿远入伍,阿云相送,两人站在月台上,阿远看着远方,阿云垂着头,两人沉默不语,连一句告别的话也说不出。最后火车快来的时候,阿云逃跑一般离场。对恋人的不舍,对未来的忧虑全都郁积于心,内敛的两人只要一开口恐怕就难以隐藏,这些话像是有千斤重以至于难以启齿,沉默不语的庄重就是最晦暗的爱意表达。焦躁的内心啊,痛苦的别离,沉默的恋人,满满的风声。
阿云爱上了邮差,而邮差是来给阿云送信的,而信是阿远写的。阿远越是思恋阿云,越是写信,阿云就越痛苦,就越需要邮差。这个恶果是阿远自己造成的,这并不是说他不写信阿云就不会爱上别人,只是说阿云最后选择会邮差其实是阿远推动的。他写了很多信想要挽回,最后却被一一退回。少年人始终如此内敛,连好好告别都难为情。阿云走了,一声不响。
阿公托弟弟写信告诉阿远,“一切都是缘分”。影片的结尾,阿远穿着那件花衬衫,那是阿云曾经最真挚的爱意,站在阿公面前。阿公说,台风要来了,番薯藤要被吹断(大致是这个意思)。阿云和阿远的缘分就像番薯藤,被一场名为征兵的台风吹断了。风,流动不定,聚散难明,或许这就是缘分吧。恋恋风尘,风来缘起,风尽缘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