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的国产电影,《流浪地球2》可以封神,《封神:朝歌风云》还不能,虽然一个是科幻,一个是奇幻;一个是未来,一个是远古;一个是奔向宇宙,一个是追寻历史,类型不同,但影片投资、特效规模等等,是可以作个类比的。

1. 旁白

《封神》在我看来,毛病不少,第一个叙事就有问题。影片一开始,是说书人的口气,讲盘古开天辟地,女娲抟土造人,事成后留下一张《封神榜》,指导她的后世子民在遇到厄困之时,天下共主可以开榜封神,拯救万民。在讲述这个神话时,说书人还故作轻松地笑了一下。

紧接着,冰天雪地的冀州城外,未来的天下共主姬发接过说书人的惊堂木,开始说话:“我是西伯侯姬昌之子姬发,我身边是我最好的朋友殷郊。”

...
姬发独白1.0

作为一部古典神魔演义小说改编的电影,故事一开始介绍世界观,有几句简短的旁白没问题,但在开场3分钟内有两个声音作旁白,就有很大的问题。

当这个声音出现时,我惊愕了。这是电影啊,只需一个画面就可以说明问题,是绝对不需要有旁白的,何况这还是主角人物的内心独白,这是最最拙劣的表现手法。就镜头语言而言,姬发和殷郊只用一个眼神就可以交待两人的关系。这里让姬发在说书人之后来一段内心独白,作用无非是告诉观众,姬发就是前面说书人讲的未来的天下共主。对熟悉武王伐纣故事的中国观众而言,这一点无需多讲,对不熟悉《封神》故事的非中文世界而言,人家也看得懂电影语言的好伐?

下一个更笨的地方是冀州城破之后,姬发又跳出来讲话了:“城破后,我们一路追杀苏护一家。”画面就是一小队人马追赶一辆马车,多加这一句有什么用?姬发不是说书人啊,这一句放在这里纯属蛇足好伐?是个人都看得懂这个画面好伐?

...
姬发独白2.0

同样的愚笨还犯了第三回。姬发在庆功宴上失手杀了长子殷启,那一刻又惊又惧,拔剑四顾心茫然,结果是反被殷受嘉奖,这时内心忙不叠又跳出来说话了:“要不是殷郊替我求情,我恐怕难逃灭族之罪。大商的命运,又将是怎样呢?”姬发这时只是一个质子,殷受的护卫,殷商的未来,轮不到他操心。

...
姬发独白3.0

2. 质子

质子团这个设定,更可能是导演的想法,而非编剧从《冰与火》的次子军团那样得来的灵感。《元史·拜延传》说:“拜延,河西人。父火夺都,以质子从太祖征河西。太祖立质子军,号秃金花,遂以火夺都为秃鲁花军百户。”最早的质子军是在成吉思汗西征时建立,与中国上古史毫无关系。考虑到导演是蒙古族,本民族的记忆刻在血液里,也就难免把成吉思汗的光辉业绩往前推一千年。

中国是分封制,前面提到的殷启,就是封地在微,故又名微子启。先秦有质子,没有质子军团。维护这个设定的观众会拿秦始皇他爹说事,说赵异人就是一个质子。诚然赵异人是一个最有名的质子,但质子军团在哪里?他一个人可以代表一个成建制的八百人的军团吗?

最早的质子出现在《左传·隐公三年》:“郑武公、庄公为平王卿士,王二于虢,郑伯怨。王曰:‘无之。’故周郑交质,王子狐为质于郑,郑公子忽为质于周。”周郑交质,是王子狐和公子忽互为质子。

另一个有名的出处是《战国策·触龙说赵太后》:“赵太后新用事,秦急攻之。赵氏求救于齐,齐曰:‘必以长安君为质,兵乃出。’”质的作用是抵押和交换,周郑交换质子是为了证明互信,赵太后把长安君抵押给齐国,齐国出兵抵抗秦国。

“八百标兵奔北坡”,不是,八百公子入朝歌,商王就觉得八百诸侯不会造反了吗?八百诸侯家里是只有这一个宝贝儿子吗?帝辛(殷受)在蛊惑他们时也说了,你们的父亲把最喜爱的儿子留在身边,把你们送来当质子,你们的父亲根本不拿你们当儿子,我才是你们的父亲。

八百诸侯家里有的是儿子,贤明如西伯侯姬昌,在朝歌牺牲了嫡长子伯邑考,旁边还有庶长子姬奭(召公、召伯),下面是与正妻太姒生的次子姬发(周武王),三子姬旦(周公旦),姬处(霍叔)、姬度(管叔)、姬振铎(曹叔)、姬封(康叔),以及别的侍妾生的郜叔、雍叔、毛叔郑、滕错叔、毕公高、原叔、酆叔、郇叔等,一共有近二十个儿子,民间夸张为九十九个,又在路边捡了个雷震子,正好凑满一百。

...
周文王和他的第一百个儿子

诸侯们也差不多,个个儿孙满堂,抵押出去一个,留下的都是喜爱的儿子,他们会在意质子们的死活吗?记得明英宗吗?蒙古瓦喇部擒获英宗,要大明朝下跪称臣。兵部尚书于谦马上立一个代宗,尊英宗为太上皇,告诉蒙古瓦喇部:太上皇要杀要留,随你们便。我大明朝蕃王几百人,一个太上皇算什么大不了的东西?你们喜欢,稀奇伐煞,你们留着当宝贝好啦。

这八百质子都是殷受训练出来的,等于是他的独立卫队,他要靠这八百质子打天下,他爹帝乙会不防这儿子一手?殷受拿质子要挟八百诸侯,凭的是他以为的当爹的会心软。既然他不心软、冀州侯苏护也不服软,都不在乎儿子,殷受又凭什么相信其余七百九十九个诸侯会心软?

...
象背上驮着投石机、石头击中城墙大冬天这么易燃啊、这谯楼也太像羌寨的雕楼了、弓箭的射程没这么远(普通弓射程50-80米,长弓(1.8-2.2米)300米,冀州守城将士均用的普通弓)

再说攻城。攻城从来不是上策,冷兵器时代,攻城都是围城,围上三个月,城里没粮,居民出城投降,城自然就破了。《左传·哀公八年》:“楚人围宋,易子而食,析骸而爨,犹无城下之盟。”宋国是微子启的封国,宋微子有风骨,二十八代传到宋景公手里,不降就是不降,饿死也不降。到了热兵器时代的列宁格勒保卫战,德军围城九百天,城里六十四万居民死于饥饿和寒冷,苏军誓死不降,取得最后胜利。

有一则故事,忘了出处,也是冬季攻城,守方来不及筑土城,便用柴草堆为城墙,使人浇水,一夜而城成,坚不可摧。日浇一遍,城高一尺,可固守不败。挺过三个月,城外的军队也没粮了,饥寒交迫,自然退兵。

攻城是很困难的,有云梯有投石机就能攻城了吗?当然不能。

公输盘为楚造云梯之械,成,将以攻宋。子墨子闻之,起于鲁,行十日十夜而至于郢,见公输盘。王曰:“……虽然,公输盘为我为云梯,必取宋。”于是见公输盘。子墨子解带为城,以牒为械。公输盘九设攻城之机变,子墨子九距之。公输盘之攻械尽,子墨子之守圉有余。 ——《墨子·公输》4. 微子

微子就是宋微子、微子启,电影里的长子殷启。启则受封于微,爵位为子,史称微子,或微子启。

启是帝乙的长子。启出生时他的生母只是帝乙的妃子,出生后的身份是庶子。这位妃子后来被封为王后,之后受(一作寿)出生,虽是弟弟,却是嫡子,因此继任为商王,谥号帝辛。

王子启是帝辛同父同母的兄长,帝辛每有见疑之心。微子去问王叔箕子如何是好。箕子名胥余,官太师,封于箕。箕子说如能成为治国之臣,身死无憾;如果死都不能,那就离开。启去了封地微。箕子官太师,不能去封国,便在朝歌城里佯装颠狂,被帝辛关进牢里,贬为庶人。

武王兴周灭商,封帝辛的儿子武庚为商王。后武庚和管叔、蔡叔作乱。周公旦平乱,周成王把原来封给武庚的国土和殷商子民转赐给微子,国号为宋,史称宋微子。

箕子和比干都是帝辛的王叔,帝乙的弟弟。微子、箕子、比干三人,史称“三仁”,三位仁义之士。

微子去之,箕子为之奴,比干谏而死。孔子曰:“殷有三仁焉。” ——《论语》

...
有一颗七窍玲珑心的比干,死得太惨了

6. 女娲庙

没有纣王在女娲庙进香时题艳诗,东西南北四大伯侯聚会在什么地方都行,就没有女娲庙存在的必要了。

...
昆仑仙山血小板狂涌

哪吒的混天绫更是假得没法说,色如香肠,形如大肠,一点都不飘逸。那小孩只会呆呆地站着,双臂箕张。主创人员说不知道该怎么处理哪吒的台词,索性就没给写。这是编剧可以说的话吗?你就是干这个的。就说了一句“你扔个试试”,就被自来水们夸可爱了。

...
真的不是绝境长城、真的不是围攻魔多?冬天行军,旌旗还能飘?“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呐大哥

8. 英雄故事

另一个要命的地方是用西方的视角讲东方的故事,这故事还是美国主流文化的价值观,主题是“回家”:《角斗士》是拉塞尔·克劳是抚摸着小麦田回家,《后天》是丹尼斯·奎德穿越冰风暴回家,《星际穿越》是马修·麦康纳从外太空回家。周文王回家,周武王回家。

...
殷郊是真正的悲剧角色

10. 申公豹

“歪头申公豹”是全书最喜剧的人物,我看到他对殷受说陛下天资非凡,修练五百年就可以学得飞头术,是真的笑出来了。剧里把姜子牙也定位成滑稽角色,就显得重复了,人设有点像东方朔。不过姜子牙的坐骑本来就是头“四不像”,滑稽就滑稽吧。

...
滑稽姜子牙

其实《封神演义》原著就是作者为了写仙家阵法,许仲麟肯定是个道门中人,最喜欢的就是这些内容,假借武王伐纣的故事,演义他想像中的封神大戏。这也是一脉相通的,从《平妖传》到《武王伐纣平话》,民间传说和说书人已经格式化了很多道教把戏,他不过是集大成者。

小说里把仙家分为阐教和截教(还有一个人道),对应的是道教的正一派和全真派。一边是元始天尊的阐教(正一派),一边是通天教主的截教(全真派),两派师兄弟对阵施法,各有各的阵法,各有各的宝物。《封神:朝歌风云》里最活泼好玩的一段是大殿之上申公豹对阵姜子牙,哪叱催动风火轮和混天绫,杨戬使出水遁法,两人各用法门飞出大殿,申公豹念起移魂咒,看得人眉飞色舞。仙侠这一块,中国影视界独步天下,从理念到手法、从动作设计到法术名称,端的变幻无穷,《哈利·波特》那种念个咒语挥下魔杖什么的,也太小儿科了。

...
杨戬这个演员是个彝族人,这个选角是对的。彝族是羌人后裔,彝族小巫师此沙出演杨戬,太合辄了

11. 细节

有些细节,仍然不够考究。就算有周文王手握蓍草的姿势和申公豹的指法,说是如何如何精准,但也有姬发夜探地牢时身穿斗篷的错误。

...
姬发夜探

剧里那种连帽斗篷,是标准的西式,中式斗篷从来不连帽,斗篷是斗篷,是“一裹圆”的形制,帽子是帽子,称“风帽”,又称“巾兜”或“兜巾”,《红楼梦》里就有:“只见鸳鸯拿了软巾兜与大斗篷来……远远见贾母围了大斗篷,带着灰鼠暖兜。”

中国古装片里出现连帽斗篷也太多了,也就87版《红楼梦》做得比较好。

还有就是,音乐太满了,无处不安放它的宏大叙事。本来一个画面有许多看点,经由各自的修为,就各有各的解读,各有各的侧重。但音乐一来,把那些一闪而过的可能性都赶走了,逼着观众去接受它的预设。

12. 伯邑考

《封神演义》小说和《封神:朝歌风云》电影都管文王长子叫“伯邑考”,这是不对的。“伯邑考”更像是个尊称、谥号,不可能是他的名字。伯是嫡长子、邑是都城或城邑,考是寿老曰考。这位姬家大哥青年而亡,没有留下后嗣。从姬发而下,周朝子孙都不提他的名讳,只上尊号:伯邑考。意为那位牺牲了的大伯祖。

伯邑考

姬家确实是有谦让的传统,传说泰(太)伯奔吴,从文王那一代就开始了。《史记·吴太伯世家》:“吴太伯,太伯弟仲雍,皆周太王之子,而王季历之兄出。季历贤,而有圣子昌,太王欲立季历以及昌,于是太伯、仲雍二人乃奔荆蛮,文身断发,示不同用,以避季历。季历果立,是为王季,而昌为文王。太伯奔荆蛮,自号勾吴。荆蛮义之,从而归之者千余家,立为吴太伯。”周太王古公亶父有三个儿子,长子太伯、次子仲雍、三子季历,周太王打算立季历的儿子姬昌为嗣,太伯为了成全父亲的愿望,带着弟弟仲雍到了东方太湖边的吴地。武王兴周,因太伯无子,封仲雍曾孙周章为吴王。

吴地以太(泰)伯为先祖。《儒林外史》里就有祭祀泰伯庙一节:

众人看那泰伯祠时,几十层高坡上去,一座大门,左边是省牲之所。大门过去,一个大天井。又几十层高坡上去,三座门。进去一座丹墀。左右两廊奉着从祀历代先贤神位,中间是五间大殿,殿上泰伯神位,面前供桌、香炉、烛台。殿后又一个丹墀,五间大楼。左右两傍,一边三间书房。众人进了大门,见高悬着金字一匾“泰伯之祠”。次日五鼓,把祠门大开了,众人起来,堂上、堂下、门里、门外、两廊,都点了灯烛,庭燎也点起来。

西歧姬家的家风好,所以有伯邑考这样的谦谦君子,有周公旦这样的圣人。后世儒家奉周公为先贤,乃是信仰他们身上代表的仁、义、礼、智、信五德。文王仁爱、伯邑考义烈、周公制礼、召伯惠智、武王吊民伐罪,“民不求其所欲而得之谓之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