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电影中的场景产品、镜头语言、配乐总让我回忆起《2001太空漫游》,Mr.Alexander 家未来主义风格的沙发、从某个点不断拉远的镜头、声画对立、用毫不相关的现象代替故事情节的发生…库布里克电影的精彩之处在于抛出核心观点后,你可以有无边界的思考和不定向的解读。喜欢的人会很喜欢,不喜欢的人又觉得无趣。

2/ 暴力、色情的镜头并为引起过多不适。我允许这样的故事出现在电影中,而无法接受其出现在我肉眼可见的生活中。古典乐、舞台剧风格表演的融入降低了大脑的联想,我只关注画面,而不代入,甚至觉得唯美。

3/ 《发条橙》带有“个人意志”、“拥有道德选择权”等命题关键词。所有选择都基于一定的前提。人活在群体之中,既然要行使自己的权利,那也该尊重、保障别人的权利。Alex 在第一部分是他人权利的破坏者,第二、三部分是个人权利的受害者。不同的社会语境下会有不同侧重的解读,我最深的感受是「因果报应」。

4/ 对于反社会型人格的转变,我持悲观态度。社会规则/主流意识/极端手法也许能教育对社会有极端影响的反社会人如何扮演一个正常人,但我认为他们这辈子都很难被任何方式彻底地转化为正常人。对于 Alex 性情的转变,我隐约觉得也受他想离开监狱的动机所驱动。有了这个因,加上“厌恶疗法”才有了后来无力反击的结果。硬是说被剥夺了选择的权利,不敢苟同。很难说是非对错,但我相信,很多事情的发生大都归因自我的意识和行为。

5/ Mr.Alexander在浴室外就已发现 Alex 是曾经的入侵者和加害者。但为了他的政治目的,他仍忍下了当初的凌辱之耻和丧妻之痛。社会问题和个人恩怨显然更看重前者。从那句“你也是受害者”仿佛在他身上看到暧昧的善良(也许)。

6/ 这类电影最大的意义就是结合自己的生活环境和个体经验,衍生属于自己对个体、社会和世界的认识吧。同时在接受与自己不同的观点时,提升自己的包容度。就像电影中违背道德与意识的情节,如果能做到接受这个世界上有人这样活着,不去拒绝不去争议。对我而言,算是某种层面的包容和谅解。(事实上如果事情曝光在社会大众面前,个体情绪很难不被群众所鼓动,也很难不被主流思想所影响。所以只能尽可能理智去分析问题、得出个人结论。但也不过是无益于社会的举动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