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悬疑片,但对不起“悬疑”。

这一次,导演直接摆烂,把答案放在海报里,观众早从海报“鼠标箭头刺胸”的隐喻中看穿“互联网杀人案”本质,这还算是“悬疑”吗?谁在网络攻击,谁就是凶手呗...

...

如果把这部电影当作一部悬疑片来看,这部的剧情支撑不起来;如果作为一部有教育意义的片子,又只是把表面的土轻轻的吹了一下,当下到底是有谁不知道不要做“键盘侠”这个道,只是简单的像照镜子一样,告诉大家一些大白道理,实在是没什么意思。

那就具体说说这部电影到底是为什么“不及格”?

————————————————————————

影片以“滨江三院双人坠楼案”为引,抗癌女孩静静与护士李悦同时坠亡,母亲尤茜指控护士谋杀,自媒体人叶攀介入调查引爆舆情。

那我们就从片名开始。

片中的“恶意”从哪来?

尤茜作为跳楼女孩“静静”的母亲,她的恶意主要指向和静静一起坠楼的李悦,作为“坠楼案”唯一的目击证人,尤茜称是李悦把静静推下楼,这是她的第一层恶意。随着案情推进,在ICU病房视频流出尤茜没有及时为女儿插管,这是来自尤茜的第二层恶意。而为什么尤茜犹豫了,她真的是“卖惨网红”吗?(尤茜这个名字很难不让人想到“有钱”,可能是编剧特意的安排)

李悦的“恶意”是剧情赋予它的“小三污名”,而她为了报复,被指向“凶手”的舞台。

萧保乾作为叶攀的老板,一个典型的“资本家”,为了流量可以放弃道德的底线。在他眼里,真相是什么不重要,是否会带偏舆论的导向也不重要,重要的是把握住现在的流量,因为流量就是“金钱”。而萧保乾发布出去未经叶攀同意的文章,间接的点燃了后面尤茜的跳楼,这是他的恶,为了流量,为了钱。

晨晨为了报仇,在“夜话”发布的“谁才是恶女”,引导舆论把一切的矛头对准叶攀,这是晨晨的恶。

但整部影片最大的恶意,是来自网民的“恶意”,随意的揣测案情的“真相”,随风向对当事人的指责和谩骂,最后成功将受害人推向天台。

这一层的恶意最浅显易懂,人们拿着手机畅所欲言,或许根本不在意真相是什么。

片中有两个贯穿影片的男人很有意思,他们的矛头不断的转变,对准不同的人,包括最后尤茜跳楼的时候“到底跳不跳”,将人性的恶放大。

而这些楼下的人他们等待的到底是什么?为什么等待?他们的恶意究竟来自哪里?电影并没有给出答案。

这就是我认为这部影片不及格的原因。

表象谁都看得到,但是作为一部好的电影,应该给观众看到的是腐烂的根源来自哪里。

我们需要解剖的是“恶意的产业链”,而不是个体。

这一切的根源是什么?是算法的不完善,是大众理性的思维没有形成,遇到问题的时候太容易被牵着鼻子走,资本吹什么风,大众便被吹向哪里。而理性思维又从何而来?是教育,是思考。

这背后的原因,在影片中看起来指向人性的“恶”,却未真正的道出——恶从哪来?

不要简单的用互联网暴力的伤害将受害者推向天台,将商业片用“社会痛点”作票房密码,用“公益心”掩饰思想贫瘠,我们需要紧握理性手术刀——在银幕内外,做那个不被流量飓风卷走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