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言在先。
给觉得这部剧为自己带来了巨大冲击的,建议你还是直接了解下事件原型「绫濑水泥杀人案」。东野圭吾和剧集对事件的展示,不过是冰山一角,根本不足以让你了解到何谓「恶人」、「恶法」——顺带一提,案件几名主犯都已经出狱多年了。
给东野圭吾粉丝的,根据维基百科,东野圭吾现在出版了的个人作品为97部,我看过其中70部,包括《彷徨之刃》。换言之,假如你看的东野圭吾没我多,但又想对我给《彷徨之刃》原著作出的二流评价指指点点,请给我滚一边去。
正文:
《彷徨之刃》原著存在的所有问题,都是东野圭吾本身存在的问题。
没有思考,空为宣泄而生,但又宣泄得不到位;
为了填充页数生硬地塞入了杂七杂八的无关桥段,导致本来能以短小精悍取胜的故事变得冗长无趣;
言情,言情,言情,哪怕写的是生死大事,总是不能忘记男女之事。
《彷徨之刃》没有思考空有宣泄,其实也怪不到东野圭吾头上。
未成年人杀人本来就是一个没办法从单一角度提出富有价值思考的复杂议题,事关法律、教育(学校、家庭、公共)、舆论,世界上关于未成年人杀人的创作数不胜数,却从来没有哪一本能够为社会指一条明路——当然这也并非创作的责任和义务——这是它们的通病。
「让世人关心未成年人杀人」已经是这类作品能做到的极限了,东野圭吾充其量是犯了个天下作家都犯了的错。不能怪他。
但是宣泄不到位、凑字数导致冗长无趣,以及临死不忘言情这三个问题,就无论如何,都跟东野圭吾本身脱不了关系了。
《彷徨之刃》的故事极其简单,是一眼望穿的类型,换句话说——写不长。东野圭吾为了拉长篇幅,愣是用上了自己最拿手的言情本事,在《彷徨之刃》下半中,花费巨大的篇幅,来描绘父亲和民宿老板娘双方情愫暗生的过程……以至于《彷徨之刃》的主要视角,从父亲、警察、小青年三人身上,离奇又无聊地拐到了民宿老板娘的天人交战上,长篇累牍地开始刻画她包庇父亲的矛盾、劝阻父亲放下屠刀的小心机等等。故事至此已经失去了张力。一场复仇大戏的紧张感和刺激感荡然无存。
或许有人会说,东野圭吾是不是想借老板娘的矛盾和劝阻提出思考?
是不是其实不太重要,有没有达成这个效果最重要——
没有。
《彷徨之刃》从头到尾都能看出东野圭吾对于父亲的复仇是持100%支持态度的。无论是对快儿丧心病狂的极端刻画(原型也是个穷凶极恶之徒),还是小说中警方本身的自我怀疑和对法律的质疑,都为小说中的父亲塑造了一个绝对绝望的黑暗环境,以暴易暴是他的唯一出路。
在这种环境下,思考是没有任何立足之地的。
东野圭吾对民宿老板娘的塑造,充其量只是习惯性地抛出了一个对立面(无论是否站得住脚),试图丰富故事的层次感,是一种写作技巧罢了。
可是东野圭吾这种技巧的运用,是失败的。它不但过分拉长了故事的篇幅,消解了紧张感和冲击力,甚至乎让故事的结尾陷入了一种令人不安的死胡同,让这一场纯是用于宣泄的复仇大戏,变成了一个放了良久却最终面临便秘的臭屁——
民宿老板娘和父亲的这段情,成为了他复仇的最大阻力。父亲骗过了警方,取得了宝贵的复仇机会,却因为老板娘的一声喊,失了神,子弹射偏了,并被警察击毙。
观众看到这一段,肯定会极其不爽,因为所有宣泄都成为了泡影。
但东野圭吾会很爽,因为这个结局,(在他看来)超级浪漫。
一个绝望的男人,爱上了一个女人,因而失手未能为女儿复仇,带着遗憾步入了绝路……多么凄美的爱情故事。
东野圭吾从一个男人了无牵挂开始,到一个男人有了牵挂结束,整个故事其实跟未成年杀人有什么关系?这不过是一个中年男人自我陶醉的浪漫悲剧罢了。事件的导火索换成自家的狗被杀了也不会有任何影响——
难道会有人觉得《疾速追杀》有任何深度可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