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影后的感受首先是,这部剧在叙事安排、镜头效果等方面都还不错;但仍不得不说,剧情和台词的设计还是略显单薄,因此可能难免会给观众一种“缺失感”,让人隐约感觉未能窥见二人之间种种感情纠葛背后的深层次原因,而只能停留于外在的表达与情感流露。但是剧中在一些细微之处所呈现的人物塑造及互动关系,又确实能在观众心中引起某些强烈的共鸣。
个人最喜欢的两幕,就是剧中在这二人之间呈现出最大张力的两次冲突:一次是亭亭得知怡敏在读大学期间谈男朋友后,愤而离去,怡敏则是追在她后面,试图解释并让她理解自己为何作出这一选择。心痛不已的亭亭质问道,“你明明可以很特别,为什么要跟大家一样?”怡敏的回答却略显轻浮:“上大学就是会交男朋友啊”。
另一次是多年以后,怡敏在家中与丈夫相处不和,情急之下说出自己喜欢亭亭的事实,不久后与丈夫彻底闹掰,被赶出家门后孤身一人去亭亭的住处找她,却得知此时的她尽管尚未结婚但也已经有男友……这次,是怡敏在亭亭打开房门后无言地转身离去,亭亭在惊诧之余则追在她身后。两人在天桥上再次发生冲突后彼此袒露心声——在感情中一直处于主动一方的亭亭感到委屈不已,因为她认为对方总是屈从于世人的眼光,一次次自私地选择离她而去且从未顾及她在感情中的付出;怡敏也声泪俱下地道出了自己内心的隐痛之处:“其实我从来都不知道我想要什么。所以我很羡慕你,你可以自由自在的,可以这么简单……”
最后,整部剧以两人含泪相拥结尾,并且带有一定程度的留白。因为尽管双方在此时此刻互道好感,但世事变迁,往往令当局者身不由己。这两人之间,或许也注定难以如愿真正走到一起。所有的相见,不过都是短暂相处后离别的前奏。
也正是透过这两场戏剧性冲突的情节安排,编剧得以将一种普遍存在于多元性/别群体当中的现实处境呈现在观众面前,并借此引发更进一步的反思:亭亭所代表是一类对自己的性倾向等特征自始至终都有着无比清晰的认识,且勇敢地坚持做自己、愿意向他人主动展现自我的人,而怡敏所代表的则是另一类长期以来自我认知都处于模糊不清的状态、从未真正明白自己“想要什么”且时常轻率作出随大流选择的人。如今,在观念上仍较为传统保守的东亚社会中,后一类人或许是多元性/别群体中占据大多数的存在,且相比起前一类人,ta们可能承受了更多的内心折磨,尤其在建立起稳定良好的伴侣关系上往往面临更大的困难。与之存在纠葛的另一方也很可能会因此而受到伤害。譬如,在这部剧中,怡敏就同时在其与同性以及与异性之间建立的情感关系中遭遇了严重挫折。至于亭亭,她表面上似乎给人以更能“拿得起放得下”的一种印象,但实际上也在与怡敏的关系中因对方的被动乃至拒斥而屡屡受挫,且在她心中始终未能放下对怡敏的爱。
或许,有人会说,这种情感关系中的种种纠葛再寻常不过,且发生在多元性/别群体当中的纠葛,与发生在主流类型伴侣关系之中的纠葛在本质上别无二致。然而,在看过这部剧以后,这种认知或许会受到一定程度的影响而发生改变。因为显而易见的是,剧中亭亭与怡敏两人之间情感关系中所呈现的强烈悲剧性色彩,并非完全是二人性格上的差异所致。促成悲剧性色彩的因素当中,同样重要的还有多元性/别群体所处的整体社会环境。这种欠缺包容性与开放性的社会环境对身处其中的人几乎必然产生或显性或隐性的影响,由此间接作用于多元性/别群体中个体的性格塑造,以及ta们彼此之间的关系——也就因此有了我们在剧中所看到的亭亭、怡敏,以及发生在她们之间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