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角度分析《风犬少年的天空》的影片价值
——网剧《风犬少年的天空》之解析
林钊任
摘要:本文以2020年在bilibili网站独播的《风犬少年的天空》网络剧为例,分析该片所蕴涵的价值。《风犬少年的天空》立足于千禧年间,在影视美学的指引下,以社会主义核心的亲情观和友情观等价值观念为基,嵌入精神分析批评元素,讲述了即将成人的高中少年群像。故事背景设置在山城重庆,体现中国独特风貌的同时,也为更好地呈现影视美学氛围与少年人的价值取向。其作为B站首部首发独播的国产长视频版权剧,凭借精湛的制作水准与喜剧外饰内核为悲的基调,将真实与情怀展现得淋漓尽致。这部现实主义题材的青春片虽然因结局不尽人意高开低走,但平台4.2亿次的点播,豆瓣13万人次点评,均值8.2的评分,仍能较为公正地证明这部剧背后的影片价值所在。
关键词:影视美学 社会文化 精神分析 情怀 青春
一、以美学精神关照影视
(一)、美学原则
影视艺术作为审美对象,应该昭示人类生存的理想境界。它是历史的、社会的、心灵的和精神的。它研究人的审美意识,人类生存的本真,以及影视在人的精神生活中的地位。《风犬少年的天空》揭示了一代人的青春年少,揭出人们渴求的“青春”模样。有人称之为“疼痛文学”,其实不然,影片的诞生都是基于人的审美诉求而拍摄出来的。它尽职地展现影视艺术在人类精神生命中不可或缺的地位,并带给人舒缓、寄托的作用。
影视自出现在人类的生活起,就是为了满足人们的精神生活而存在的,二者的关系必然是一种审美关系,而首要的“美”的条件,《风犬少年的天空》其实已然具备。因人所特有的审美能力,有对影视艺术本原和本真的剖析。影片所呈现的色彩基调不同于仙侠剧的塑料梦幻感,蓝青冷调刻画悲、黄橙暖调描绘喜的转换让网络剧也拥有了电影的质感,能满足人类视觉上的审美诉求。
(二)、审美诉求
审美既是表层画面上的,更是深层精神上的。理想和现实构成了人类生存的根本矛盾,现实的不尽人意让我们的心灵虔诚地仰望“可能世界”。艺术从本真的意义上给我们迷失的心灵寻找到一条通向回家的路,它揭示着生活的应当或展示可能世界的生存方式。刘闻钦奋战在命运的束缚里,渴求“可能世界”的降临,为靠近安然而奋力迈步。但两人的地位悬殊,阶级差距从一开始就定下,河里的虾和海里的虾终归汇集不到一锅里。刘闻钦被迫向现实妥协,选择归于尘世。哪怕“须知少时凌云志,曾许人间第一流”的心灵理想已在路上,可理想与现实间的矛盾仍将生活的本真交织剖露。
影片满足审美需要,喜剧情节既促使感官愉悦,又能实现观众的情感交流。友情片段与亲情片段的交织,老与少的接式拆招,让观众对于人生之中的生活这一根本性问题的感悟得以满足。春天种下一个老汉,秋天就可以收获很多很多老汉。涂夫从出场到离开人世,人物形象发生了同其固有化相反的转变:他开玩笑了。是画面所展示出来的对儿子的第一次玩笑话,也是最后一次。只是这种以玩笑带喜剧的形式来表别离,是实打实的魔幻现实主义,雨水和涂俊的泪水混合,更多了悲情意味。审美从另一种意义上讲也是为了完善自己,通过对美好亲情的欣赏,不断提供心灵慰藉,有足够的动力往前走。
(三)、影视音乐蕴藏情怀价值
现代影视必不可缺的便是乐曲的渲染,情赋予乐,乐可叙事,能很好将影视情感表达,错位时空去碰撞情绪效果。
1、《遥望2020》作为片尾曲,由王菲和陈坤合唱,不是新生代的歌手,而是经过岁月沉淀的实力唱将。歌曲风格也是低沉缓慢的叙事调,力求展现千禧年间的风格,男女声混唱,互做铺垫互相托衬,契合了片尾做结的特性。唱出道别的意味,也道出了少年们对于青春的留念和对未来生活的无措,但少年仍会心存期待,追逐生命。
2、《一生所爱》作为《风犬》的插曲,原是周星驰经典电影《大话西游之大圣娶亲》的片尾曲,讲述一个男孩成长为一个男人的过程,表达无奈哀伤的相思之情。在《风犬》中则是刘闻钦这个角色的专属歌,这首歌也是他和安然爱情的真实写照,更是他个人命运的剖露。但当十九中的全体同学站起身和他同唱时,被歌唱的便不止是一个人,而是整个群体集体的情感心声,音乐情怀即现,这首歌所表达的意义其实远不止爱情,更多的是情怀价值。
二、文化母题成长的社会学探讨
《风犬》在社会主义体系下所孕育的“成长”这一文化母题,让剧中角色直面人生命题,极具跨越代际的普适性也直抓每个人的共情点,同角色一般离开舒适区,去接纳自身的所有问题,去接受现实生活。涂俊能在父亲突如其来的离世低谷中,受到友情的激励,是青春所赋予的特权,也是社会上的写真。世俗化的情怀和个体性的视点,将思想内涵隐藏在情感的叙事和场面当中,寻找到主流价值观与艺术创作间的契合点,使其传达出了《风犬少年的天空》所想表达的社会文化价值。
作为B站第一部高调投资出品的影视剧,是其与欢喜传媒的首度合作。“虽然B站没有参与这部剧的制作,但是它的内核与B站的气质极其相符,跟我们追求的内容内核是一样的。”少年们在逆风成长,B站也在突破次元限制,在保证自身企业文化属性的同时,走向世界。《风犬》属于青春故事,题材上已很好地贴合了这个属于年轻人的网站,在这个年轻人用户占比78%的平台上,青春成长是被反复描绘、提及的话题。在b站播出,便为剧的曝光与平台进军影视剧领域提高了其特有的商业价值,文化从来深浓,社会使其成长。
三、创作者与观众角度浅谈精神分析
其一是影视中的精神分析包括人物形象的无意识心理、电影创作者的创作心理和影片观众的观影心理三个层面。从创作者角度谈,《风犬》的导演张一白和编剧里则林因曾就读于重庆二十九中,秉持对其的情怀,一拍即合,以里则林的经历作为蓝本创作出了这部影片。
它的原作是里则林的小说《疯犬少年的天空》,但相较小说,影视是直接换了个壳。该片取材自现实人物,且编剧自身便是其中的角色,他所承载的不再是虚构类影片的内容,而是一个大时代背景下一群人的集体记忆,再进行加工融入新时代的精神特性,成为鲜活的人物形象,代表着复杂的、立体的心灵世界。于此,创作者对于青春的这种无意识的缅怀之欲也得到一种替代性满足。
其二,从影片观众的观影心理来讲。观众的情怀欲望在荧幕的投射下其满足欲、影片认同机制等心理也达到一定的新高度。《风犬》的主创团队对于观众心理的研究是比较到位的,懂得青春之于人的意义,情怀的加持,让观众从本我走向了自我,从窥探欲走向认同欲,满足了观众心中的梦。
像蒂姆·波顿的《大鱼》,也类似姜文的《太阳照常升起》。影视中运用了现实魔幻主义手法,将现实投放到虚幻的环境和气氛中,给足以客观、详尽的描绘,使现实披上一层光怪陆离的魔幻外衣,即在作品中也坚持反映社会现实生活的原则。涂俊看得到涂夫的闪回画面,表明这一段画面保留于想象中,是虚幻的,而结局刘闻钦突然的离世,烟花绽放后湮灭在天际,是青春烙下的疤,至暗的可怕才是现实的本质,是青春当有的模样。魔幻色彩的嵌入让影视本身的文化性更浓烈,增生出一种抽离感。也为精神世界画了个圈,请君入戏,愿者上钩。
之于涂夫葬礼上,五分钟的长镜头让身为儿子的涂俊有充分酝酿化悲痛为力量的时间。情绪上的铺垫,既是给了演员彭昱畅缓冲的时间,但其实也是在引导银幕外的观众,无意识去跟随片中人物,缓慢又渗透性极强地发掘内心不能轻易触碰的点。入戏而后剥离,以至超我之境。
四、结语
近年来青春题材的国产片层出,不管好坏,都显示出当下的观众对于这一类题材的需求,带给创作者以启发,这个行业所应制作出来的水准。《风犬少年的天空》进入大众视野,让我们看到该片所表达的美学隐喻,根植中国的社会文化,以及创作者的真诚。虽多了丝真实与意难平,却可以在本社会体系内引发部分拥有相似经历人群共鸣的剧集。也是通过影片,去体现“难寻少年时,总有少年来”的感慨,表达了对青春的情怀和寄予的希望。
本章深入阅读文献
1. 百度百科
2. (中)史可扬.影视批评方法论[M].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2015
3. 任彤瑶.B站造剧:为何买下《风犬少年的天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