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60年代上半叶,希齐博尔-雷尔斯基以“马鬃戒指”为题写了一部小说,在当时由于审查原因未能出版。多年后,德雷沃诺夫斯基发现了据称已经遗失的排印稿,小说很快出现在书店的书架上。瓦伊达对这部小说产生兴趣,并据此拍摄了本片,代表对 “波兰学派 ”与泛新浪潮旗帜的道别。

上映时波兰共产主义刚刚垮台,瓦伊达被指责与波兰现实和观众脱节。几年后,该片在波兰电视台播出,观众人数超过了 1000 万。影片以波兰近代史上最悲惨的一幕为背景重现《灰烬与钻石》事件的发生,同时基于格丁尼亚电影节上观众的反应,本片结尾相较原著有所改动。

基调灰暗而优雅,暗地中澎湃。作为战争亲历者与下议院议员,瓦伊达总是立于坚冷隙缝中剖解民族血脉。《灰烬与钻石》中,那种理想与现实的拉锯之痛一以贯之于此。在民族精神探索与自我意识锤炼的长征里,杨索与波兰斯基或难望其项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