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岛哲也《懺悔有时》
用悬疑片包装的家庭片,导演口中对marginal groups的关切显得the disability的呈现太过缺乏能动性,从始至终作爲客被当作各个角色触发自我救赎的契机。与其説这样的视角更能从事件持份者的角度令观感更立体,倒不如説这样的选择更体现了各个角色本身需要懺悔的的部分,所以,导演詰问的对象不是残疾儿童本身,而是围绕他展开各种选择的大人,也就是家庭片永恆的议题:家人算什麽?我对这个的回应很简单,家人就是要负责,无论再怎麽逃避,该负责的职能也始终回到自己身上,所以,不生育也是对自己负责,既然生育,父母就是子女的人质,该来的终究要来,懺悔有时,但懺悔无法令生者活得更好,该负责的就是父母。
前期快速剪辑的剧情推动不適应的话或许会让人一头雾水,但快速地讲述了男主標准的酗酒抽烟,父权失能,总是不在哪睡醒的过长,后段才交代了落得如此困境的原有,但我始终无法共情,即便懺悔一辈子,失去就是失去,父权失能在家庭片也是老议题了,懒得多浪费口舌表达我的厌恶。女主圣母滥情,镜像的情感投射一旦出发就被是爲自我救赎的稻草,所以也不是很喜欢,至於事件中心的残疾儿童,就像在一滩烂泥的鲜花,让所有失去赤子之心想要懺悔的人能在不知不觉对其移情共感,反倒是成爲了神圣某种符號,驱动所有角色的内心纠结,也成爲了故事中各种矛盾的起点。这是导演亲口指出的独特视角,这视角確实能够让演员的演技有很大的发挥空间,就像风平浪静的颱风眼,让在颱风中凌乱的众人自我剖析,好处是全面,坏处自然就是浪费了剧情的比重,將残疾儿童始终放在一个被决定的客体的位置,这样好吗?但还是老问题,Can the Subaltern Speak?电影告诉我们,还是不能。
前期剪辑挺有意思,主剧情回收也恢復了敘事节奏,观影体验还好,3.5/5,还是喜欢慢一点的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