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选自巜等了14年,汪涵又跟他搭档!今年春晚节目,要被提前锁定了?》
原创 宅少 宅总有理 2022-08-13 19:30

04

……

《研习社》这次的主题,便是聚焦古典文化,弘扬中华文明之美,传播东方古典美学。无论内容、还是形式,都有创新、突破。


正如它的名字,节目里12名年轻社员。他们来自当下各流行文化领域,有歌手、音乐制作人、演员。12名社员,会在汪涵、马可的带领下,每期分两队,分别研习一位古典人物。24个研习主题,24场跨越千年的对话。


研习过程中,12名年轻社员会替观众揭开历史面纱,看清人物所处的朝代,看清那时的民俗风气,深入挖掘人物身上代表的中华古典美。

比如刚播出这一期,一个赵飞燕,一个孙寿,一个是“西汉第一舞后”,一个是“中华第一美妆博主”,她们身上承载的古典服饰美、妆饰美,以及两汉时的民族神气、大国气象,就成了研习主题。

研习,只是第一步。更大的看点,是“作业”。

12名社员深入古典人物所处时代,从人物命运中提炼出故事后,还得靠自身才华,来次作业大秀。这场秀,有融合现代、古典的歌舞,有科技感十足的华丽舞台,有复刻千年前场景的画面。为这30场穿越秀,节目组专门搭建了一个8000平米的场地。

...

之所以如此用心,重现古典文化中的名人、名场面,为的,就是诠释中国人的美学风尚与精神底色。观众看了会知道,在“探索美”这件事上,中国文明不是领先,而是遥遥领先。这古典美中,藏着我们民族的精气神。

第一期节目看下来,要我说,至少做到了五个字:

趣、知、美、蕴、思

首先,趣,趣味。这不必说了,有汪涵、马可两位策神在,节目的幽默感有了保证。像赵飞燕的身世、孙寿的命运沉浮,都由两位策神串场解说,用一个诙谐小短剧,就给观众普及得明明白白:

...

整个研习过程,从开头设置的“文化小测验”,到表演结束后“作业现场问答”,也都充满意趣。整期节目,你可以笑着看完:

...

第二,知,知识。作为古典文化节目,这是最基本的。不同于《国家宝藏》《上新故宫》和河南晚会,《研习社》呈现知识的方式,别出心裁。



每期节目,采用“测验—学习—交作业”三大流程,观众等于跟着12位社员上了一节文化课。从头到尾,知识点满满。每研习一个人物,都有专家学者应邀“授课”,为还原古典风貌,有行业大咖幕后助阵:

...
...

最大亮点,是“知识”渗透到了表演秀中。

譬如研习赵飞燕,一组学员在作业秀中,加入126人的汉服走秀,华丽展示了汉朝不同等级、不同时节的服饰。观众养了眼,还学了东西:

...

譬如研习孙寿时,对于古人妆容的进化,对于“胭脂”的由来,都不放过:

...

第三,美,华美。依我看,这是这档节目最大的“看点”。第一期两场大秀,实在令人印象深刻。不用我多说,来,先上图:

...
...
...
...

确实就像节目里阎鹤祥说的:

...

所谓“作业秀”,说白了,就是节目对中华古典美、中国古文明片断的提炼。表演好不好看,取决于年轻社员有没有深刻领悟到人物背后代表的文化。从最终呈现的舞台效果来看,这些年轻人,并不是去玩票的。

他们充分把研习所得,跟自身才华结合到一起。

舞台上才有那些炫美的歌舞:

...

第四,蕴,底蕴。这两个字,是《研习社》最想挖掘的闪光。如果只是流于表面地展现一下古典服饰、古代妆容,让观众看个眼前一亮,知其然,却不知其所以然。一期节目结束,也难留下什么回响。

但在汉服走秀中,社员扮演的班婕妤,阐释了汉服代表的一个民族气象:

...

这些服饰细节、花色点缀,不仅是美,还是一个国家的“骨气”:

...

往深了说,这也是汉民族血脉里流淌的力量:

...

第五,思,思考。既然是文化节目,没有留下思考,那就不是一个成熟、完美的节目。《研习社》就像一个循循善诱的说书人,带大家进入历史中,同尝人物辛酸,最后再跳出来,带你思考时代的局限性,思考人物身上的美与善,进一步思考她们那个群体,在那个时代的命运处境。

作业秀结束后,对于“赵飞燕和孙寿在历史上遭受的污名”,汪涵说到:

...

当一场华丽演出,被升华到对于女性时代处境的反思时,它就不止于演出了。

要我说,这才是《研习社》的点睛之笔。

<未完,移步公众号宅总有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