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随便写写,到时候再查证
首先最明显的一定是紫式部读书的故事
“舍弟式部丞孩童时习读汉籍,我在侧近旁听。有时舍弟不能顺利背诵,有时又会忘掉一些内容,而我竟然意外地能够理解,爱好学问的父亲常常感叹:‘可惜啊!汝生为女子,乃吾之不幸!’”
(《紫式部日记》五十一段)
这个故事非常有名,化用在剧中也无可厚非。只是剧中场景与《日记》中的描写差距较大,研习汉文应该发生在更严肃的书斋里才是,而且剧中的弟弟明显没有到开蒙的年纪
另外一个很明显的neta是真寻和小麻雀的故事,这是化用了《源氏物语》中光源氏初见女主角紫姬的段落
“其中有一个女孩,年约十岁光景,白色衬衣上罩着一件棣棠色外衣,正向这边跑来。这女孩的模样,和以前看到的许多孩子完全不同,非常可爱,设想将来长大起来,定是一个绝色美人。她的扇形的头发披展在肩上,随着脚步而摆动。由于哭泣,脸都揉红了。她走到尼姑面前站定,尼姑抬起头来,问道:“你怎么了?和孩子们吵架了么?”两人的面貌略有相似之处。源氏公子想:“莫非是这尼姑的女儿?”但见这女孩诉说道:“犬君把小麻雀放走了,我好好地关在熏笼里的。”说时表示很可惜的样子。……(中略)尼姑说:“唉!不懂事的孩子!说这些无聊的话!我这条性命今天不知道明天,你全不想想,只知道玩麻雀。玩弄生物是罪过的,我不是常常对你说的么?”
(《源氏物语·若紫》)
飞走的小麻雀是女主角和藤原道长相识的契机,某种程度上可能也是他们命运的隐喻。
不过化用这段也算不上什么,毕竟《若紫》卷是日本国文教科书指定课文,大概所有高中生都学过(而且深恶痛绝)。而且原文中小麻雀并不是重点,小紫坎坷的身世才是;本剧给小鸟延伸出了自由的隐喻意,这是一种典型的现代思维方式,也比较老生常谈,我认为不算太巧妙的化用
不过我倒想吐槽一下女主角的发型,她是在cos魔法少女小圆吗?平安时代按理说是不流行双马尾的。女童只要披散着头发就可以了,比如《源氏物语 千年之恋》中萝莉紫姬的造型
传统的《源氏物语》绘画中的女童也是这个造型,比如右下角玩雪的女童们,都是头发不长披散脑后
再吐槽一下女主角口中的“史记马鹿起源说”。据编故事天才藤原真寻所说,“马鹿(バカ)”出自秦二世和赵高的典故“指鹿为马”,是为了讽刺那些轻易上当的笨蛋。当然明显平安时代是没有“バカ”这个词语的,这个词的起源肯定也不是“指鹿为马”。
我搜索了一下,据说是因为梵语中的“痴”“愚蠢”的读音为moha或者mahallaka,读着读着就变成了バカ(baka)。但是我对词汇的演变没有研究,如果有更具体的说法,恳请大家指教。
但是为什么要把这个词语强行附会在平安时代以及汉文典故上,女主角乱说了一个段子又能展现她怎样的品质呢?而且还会误导观众,完全意义不明。
另外就是女主角的父亲藤原为时一直在读的《蒙求》。《蒙求》是一部专讲历史典故的蒙学教材,成书于唐代,是现存同类蒙学书籍中最早的一部。本书收录了唐以前六百多条名人轶事,并将其总结成押韵的四字句,以便儿童记诵(图书简介)。比如女主给三郎写的“王戎简要”,说的就是著名的竹林七贤之一的王戎。
不过我个人觉得,其实紫式部在《源氏物语》中并没有展现出过多对后汉以及魏晋等泛《世说新语》时代的典故,也就是《蒙求》中的典故的了解与兴趣,比起历史典故,她显然更喜欢诗歌一些(这一点在与清少纳言的对比中相当明显,清少纳言是典故大王)。像她爸爸这样的汉文学家才会在自己写的文章中引用很多王戎谢安一类的相对生僻的典故。虽然用蒙求也无可厚非,但是这里换成白居易的诗可能更戳心一些。(《史记》和白诗都是《源氏物语》引用很多的作品)
其他暂时没发现。另外很多历史捏他,比如藤原定子啦,花山天皇啦,我了解不多,就不班门弄斧啦。欢迎大家指正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