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说是爱情片导演,但是安导在刻画个体在其领域(教育)中的种种,真的是立体。我也不知道是有意为之还是不谋而合,第四集的剧本和演绎,和当今教育学术界的许多讨论有着许多的共鸣。

...
第四课高潮的开始

这一碰拳,对我来说表示着女主从男主看似“天真”的决心中,寻回了自己的动力。这几十秒的篇幅,高亮了一个个体在社会中多重身份的交叉性(intersectionality)


1. 女主的身份交叉性

女主做为教培界的老师,同样有这教育界学生的身份(这里假定没有老师是完美的,所有老师都在不断学习如何当一个更好的老师),因此,当女主自己带有商业性的教培界老师身份收到打击的时候,她以学生生分,从自己的前学生/现同事身上,重新领悟了她做为老师的责任。这重新领悟的结果在后面进到教室,放弃teach to the student(对着学生教)而采取teach off of the student (从着学生教)可以看出--女主会问学生名字,男女主会根据学生的回答来进行下一步互动等等。


2. 学生的交叉性

这也引出了交叉性这一概念在教室里更具体的理解,那就是,在教室里的学生,同样有这众多互相交错的社会身份(子女,兄弟姐妹,亲戚,兼职工,种种),当老师只把学生当学生教的时候,教室会自然而然的把学生自我核心的很大一部分隔在门外,那学生还怎能学的深呢?

根据这一概念,有很多现实中一些教室会有的运用也在剧中提现了出来,一些小班教室,会放弃传统的讲台与排排课桌这样的教室设定,转而用苏格拉底研讨式(学生们会围成一个圈),这一方式最理想的结果则是外人分别不出来谁是学生,谁是老师,将原本有权利差距的教室,变成互相平等的讨论。这一点在剧中,很微妙的通过女主1对1授课的方式提现了出来--不管是那个时候对男主,还是这次免费课对新同学(女主渐入佳境后还会蹲在学生旁边,而不是居高临下的站在桌前),学生与老师全是挨着坐的,宛如同学,宛如朋友。


3. 这样的教培职场刻画,melo何在

我想,就是师生时期宛如朋友,宛如同学搬的相处模式,再加上现在这个 前师生和现朋友/同事等多重关系所创造的张力 专注于职场刻画的此剧还是能让人体会到心动

有可能,一些观众会觉得最后学生反馈的反转稍微有点太戏剧了,这里我想说的是。当一个高压的集体应试环境下的学生,在一个看似严肃端庄的教室里被老师十分认真且平等的尊重与对待时,当学生被老师友善的提问且发现老师真的希望听到自己真实的回答时,有哪一个饱含着青春的灵魂会不动容?这何尝不是一种浪漫呢?跟别说课程本身是文学,一个蕴含着许多不一定美好却一定坚韧的情感的学科,一个能解释爱的学科,一个能承载爱的学科。

...
这部剧里的笑容
...
莫名的治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