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就在每天自习的隔壁教室放映,姐妹邀请我一起看不然我会错过这部好电影。影片很克制,色调像富士的复古滤镜,音乐像叮叮哒哒的风铃在沉重和清脆的中间位置。叙述是浓浓的东亚风,把东亚人骨子里的克制和一辈子活着的沉重感都刻画出来了。在我看来这是一个人流浪与寻找认同与归宿的故事,我不喜欢影评里有些人说的一个t女如何冷静克制不为爱情所动,不会为了爱情放弃事业,在我看来更多的是无奈。男主说你该离开韩国的,韩国太小了。而女主深夜与丈夫的对话和两人脸上的疲倦感才更像是大多数人的现实,在一起的原因里有找一个人分担房租和拿绿卡。韩国小,但美国太大了,人是如此渺小。男主喜欢的是那个没那么Korean的有些疯狂可爱的女主他自己留在韩国成为一个和家人住在一起的好学生般的打工人,女主口中的korean korean;女主到了美国也不再哭因为不会有人像小男主一样care她,韩语只能和妈妈讲渐渐说得不太好了,人都是会被环境改变的。12岁分别,24岁在网上重新认识但不久女主意识到这不符合自己的人生规划而取消联系,36岁男主到纽约见女主。漫长的人生里,有些没那么重的感情不符合人生方向时也只会是十年一见的近乡情更怯,和梦里才会说出的母语。
导演是如此克制,力求拍出最现实的故事,在很多小细节上都很真实。比如男主晚上离开所以白天会拿着退房后都行李,男女主的生活也没有一律按豪宅来处理(此处讽刺下国内聚焦“普通人”的“现实”“偶像”剧)。因为如此真实,它才让我们卸下防备。我一开始还心怀嘲笑,想着12岁就分开,24岁还会想找到彼此,难道彼此的新生活不会有新人,还能念念不忘,你们的感情有深到这种程度吗?但后来我有些笑不出来了,那未必就只是指代女主,那往外走留不住却又还念念不忘的东西其实我们每个人都有。我们可能是想成为American American的Korean Korean,但最后发现自己是American Korean,我们被卡在中间,成为悬浮的人。
然而导演还是足够温柔的,对于这种无奈,剧中人用因缘这个概念来解释和自我宽慰。克制了一辈子的两个人,在等车的两分钟里缓慢地酝酿着,最终车来了,放下行囊后男主还是回头给了女主一个拥抱,这一刻他终于不是该死的克制腼腆的男生了。他们二人从始至终没有情爱,没有逾矩,没有深刻的患难与共,那联系着他们的也是因缘,只不过是一种恋人未满的因缘。女主回到家后发现丈夫在台阶上等她,她靠在他肩膀上哭了。到底还是很温柔的,在梦想露出它真实一面时,当梦想本身已经从生活中被排挤出去时,我们至少有可为之一哭的人和事,有这一世的另一个人,虽然这满了显现的因缘也有被正在酝酿中的因缘承托得不圆满的时候——你已经在期待和这一世修不满的那个人的下一世,这真是有意思。
东亚人循规蹈矩,任劳任怨,克制含蓄背后那一点可怜的爱和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