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来西亚的“富都”,富有之都,叫着令人向往的名字,其中藏污纳垢的灰色地带,却让人望而却步。

《富都青年》的故事,就在揭开平淡生活的暗流涌动中展开。

看这部电影的第一印象是“险象环生”。主人公都是没有身份证的“黑户”,这意味着什么?没有合法合规的工作,没有最基础的保障,甚至没有作为人“存在的证明”……哥哥阿邦做着最廉价的劳动力,菜市的黑工,工地上最不起眼的搬砖工人。弟弟阿迪投机取巧,帮着偷渡,要应付警察随时的突袭,还要为没有保障的“工资”忍受拳打脚踢。在这里,从楼上跳下来的人不在少数,裂开的头骨刚触地,声音不算清脆,像老了的西瓜慢慢裂开,流出的汁水是不堪重负的,最后的血泪。

...

按照大多数的电影情节,应该有一个人来“救赎”他们,然后正义得到伸张,邪恶最终被铲除。

于是社工佳恩的出现就不意外了,我想,这就是编剧安排的“救赎”。

亲切的粤语,纯白的衬衫,没沾过灰的脸颊:佳恩是富都的例外。她无疑是善良的,和两个主角不同,她是最普世意义上的“好人”。为了素昧平生的两兄弟和四个无辜的小孩,可以花费大量时间精力,只为了帮他们找到身份证,逃离这里,或者最不济的,也可以得到生命权的保障。佳恩的出现好像一种希望的指引,仿佛只要等着,等着就好了,苦难终究会结束。

但故事的转折马上来了,就是佳恩的死。

...

如果仅仅当做电影的转折点来看的话,这个反转实在是不那么吊人胃口,看到事情的发生就能想到结局。但“佳恩”这个角色的死亡,恰恰为开始对“这是一部常规商业片”的印象翻案。

或许你要说,编剧是怎么搞的,她可是好人!是哥俩以及其他孩子唯一的希望!难道这是编剧个人的恶趣味?非也。或许你没办法接受佳恩的死,但是却不得不承认,这却是最贴合人性的剧情安排,这甚至不是对现实的夸大。没有人标榜着“好人一定会有好报”,虽说我们希望如此,但实在太过理想主义,生活是难变得完满的,这从影片的开头我们就知道。

如果我们再度深入了解一下角色呢?

事情的起因是佳恩找到了阿迪的亲生父亲。

站在观众的角度,佳恩的这个做法可以说是救阿迪于水火,他没有钱,没有身份,没有稳定的生活,什么也没有;而佳恩一直积极致力于帮助他找到父母,诚如所言“找到半死啊”。阿迪的行为显得太怪异和不近人情了,别人已经帮忙到了这种程度,就算不感谢也不该施以暴力。

但阿迪的身份是什么?从小被抛弃的孤儿。唯一的亲人是聋哑人的哥哥阿邦。电影的前期阿迪就一直不愿接受佳恩的帮助,对他而言,阿邦才是他生命中最重要的人,如果有了身份证,那么他们就切切实实变成两种人了。黑户的生活要躲躲藏藏,居民虽不富裕也可光明正大。佳恩的讯息在那一刻,不意味着更好的生活和自由,而代表了分离。

...

阿迪不爱任何人,除了哥哥。从小被抛弃在路边,只有好心的聋哑人哥哥养他到大,父亲的角色对他来说意味着抵触与恐惧。佳恩坚持“做对的事”,却没有考虑到两人从小的生活环境不同,对她来说只是去拿回身份证而已,但是却没考虑到阿迪对“父亲”这个角色的望而却步。刚进入兄弟二人的屋子,提出“可以去拿回身份证”的时候阿迪已经表示了抗拒,佳恩却不肯放弃,从某种程度上来说,这算不算是一种“越界”呢?

或许你又要说了,阿迪只要呵斥佳恩走就可以,为什么这里非要设计阿迪去扒她的衣服,两人互相缠斗导致意外的情节呢,看起来只是无妄之灾?还有阿邦的处理,用手捂住佳恩的嘴,窒息是必然的。他一直标榜自己要做“好人”这难道不是和人物形象的冲突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