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哪个少年不多情,哪个少女不怀春“
大家好,我是与你一起看电影品电影的ignitelalaland,这里是
电影背后(8)《情书》:生死无法阻挡那未尽的告白
本文篇幅较长,耐心看完,相信你会有所收获。
在我们开始今天的电影《情书》之前,不妨回忆一下,你有多久没有写过真正意义上的“情书“了呢?
彼时的岩井俊二或许不会想到,二十多年过去了,在那时,人们习以为常的书信往来与写情书本身放在今天就已经足够浪漫,浪漫到能够吸引人们重新踏入影院去续写那封久违的情书。
电影开始于一场葬礼,我们首先看到的是白茫茫的雪地,而与之形成强烈对比的是一位身着黑衣的女人。
她躺在雪地之中,雪花纷飞,落在她的发丝之间,此时镜头定格,舒缓的钢琴声响起,她慢慢的起身,在雪中走着,身后的脚印也渐渐被雪掩埋......
这段戏在开头就奠定了影片整体的情感基调——克制、伤感却又带一些温和。
葬礼上的人们来来去去,最后只有渡边博子独自站在墓前,两年后,她对于丧夫之痛仍然难以释怀,回到家中,偶然间翻开尘封已久的相册。
她搜寻着自己丈夫的名字,即使他已离自己而去,她却仍想要继续追寻他的过去,藤井树这个名字与小樽这个地方成为连接她与他的桥梁,此时博子有了一个大胆的想法。
千里之外,藤井树收到了一封来自神户的信,上面写着
“你好吗,我很好”
本以为永远无法送达的送往天堂逝者的信,却收到了回信,并且对方寄来的照片与自己是如此相似,这让她恐慌。她不想当别人的幻影,她害怕自己的爱人选择她的原因仅仅是她与女藤井树长相神似,以上种种都勾起了博子的好奇心,在秋叶的鼓励下,她决定踏上前往小樽的旅途,去追忆丈夫的“似水年华”。
此时的女藤井树,还在被疾病所困扰,在医院中,借着那封信她又一次听到了这个熟悉的名字,身患重感冒的她坐在医院的走廊上,往日的回忆浮现在她的脑海中,她看到了自己父亲临终前的样子,她起身追随着他,推开病房的大门,一段蒙太奇,出现在眼前的是那个与她同名的男藤井树与那段青涩的中学时光
博子写下这段话
“为了见你一面,因此来到小樽,现在这封信就是在你家门前写的,我所认识的藤井树,并不是你,到了这里后我才终于明白,我所认识的藤井树是位男性,而且以前是我的恋人,他在两年前......”
博子在这里停下了笔,犹豫之后把最后一句划去
她将信放入信箱中,希望这封信可以让自己释怀,重新回到眼前的生活。
“我不知道他现在在哪里,只不过有时会想起他,我想他可能在某个地方努力地奋斗着,就是因为如此,我才写那封信,我从未希望过信能够寄到,就这样打扰了您真是抱歉,为了跟他同名的你见面而来到这里,但却没有勇气见你,想一想我们也只是在信上认识而已,因此我还是用信在此向你说抱歉。”
博子没有再等下去,她起身离开,命运似乎在这里给她俩开了一个玩笑,她与出租车中的女树擦肩而过。博子呈上返程的出租车,司机的话仿佛仿佛一语点醒梦中人,我也仿佛醍醐灌顶般顿时明白了岩井俊二在这里的巧思。
我们也终于理解了博子的想法,也更加好奇男女藤井树之间的往事,悬念再度升级,导演将悬疑片与爱情片结合的方式进一步勾起了观众想要与剧中人物一同一探究竟的好奇心。
终于博子看到了女树,她下意识的叫了她的名字,她也顺势回头,但她们仿佛就是彼此的幻影一样,生活在同一时刻同一空间却看不到对方,就这样,她们又戏剧性般的错过了彼此。
在博子的委托下,女树开始回忆起自己初中与男树的共同经历,并将这份回忆写在信中,与博子分享那可望不可及的,只属于他们俩的共同回忆。
他们因为同名而被同班同学捉弄,这也让他们有机会共同在图书馆值班,当然也为之后二人的浪漫的故事埋下了伏笔。
书信、图书馆与阅读,简直是文艺青年的标配,她看着他捧着书站在随风飘动的窗帘背后,身影若隐若现、她的心也不自觉地产生悸动。
往日的记忆碎片逐渐被拼凑起来,她眼中的他的身影也渐渐变得不再模糊,和其他青春期的男孩女孩一样,在嬉戏间都会不自觉地产生对彼此的好感,少年选择在借书卡上写满两个人的名字和借着看试卷的名义希望与少女多呆一会。
只不过彼时的少女并没有明白少年的心思与共同书写二人相同名字的浪漫。
学妹的话让她突然意识到,男树的用心良苦,然而这种幸福感没有持续多久,老师将男树的死讯告诉了女树,刚刚燃起的二人间爱的火花却被死亡分隔,她明白这份感情永远也无法兑现了。
她骑着单车回去,远处博子乘坐火车在大雪中启程出发,在那片大雪中,女树回到了父亲去世的时候,她想起了那只冰封的蜻蜓,蜻蜓的生命早已终结,但它最美好的一刻却被永久的保存了下来。
这正印证了日本人所特有的‘物哀’观,恰如贯穿全片的雪一样。
在世界所有国家的国旗中,以纯白为底色,恐怕日本国旗是绝无仅有的。日本人爱白色,是因为白色像雪,而雪代表纯洁,且“雪容易消融,蕴含一种无常的哀感,与日本人的感伤性格非常契合”。
女树因为长期的感冒倒了下去,就像多年前自己父亲一样,此时一个艰难的选择再次摆到了爷爷与母亲的面前,是选择背树到医院还是等待救护车呢?
选择权这次交到了母亲手中,她选择再次相信爷爷,爷爷最后成功的将树送到了医院,甚至比救护车要快。
从家到医院的路在自己儿子去世后可能已经走过千百遍,如今他终于完成了自己的救赎。
博子回到了神户,她与秋叶一起重新回到了男树逝世的那座山,男人们谈论着树临死前唱的那首歌
啊 我的爱已随那南风远去
啊 都到了那熏风吹拂的珊瑚礁
每次和你不期而遇
总让我彻底忘记一切
就像个小女孩般玩闹嬉戏
你能听到我咚咚的心跳吧
珊瑚礁将我们的肌肤映照地斑斑驳驳
只有我们两个人一起也好
因为我喜欢你!
就像电影开始交待的——小樽是离神户很远的北方小城,到生命的最后一刻,男树仍然希望那阵从南方吹来的风可以带他回到小樽,回到过去,去追寻自己真正的爱。
博子内心五味杂陈,谁都难以理解她的悲伤,自己的价值仿佛就是作为复制品般而存在的。
她来到山脚下,自己的心灵想要大声呼喊,她脱掉了象征着过去负担的外套,皑皑白雪中她的那一抹红色是那么的鲜艳,她高喊着
你好吗?我很好
往事随着自己的眼泪一起逝去,身在病床上的女藤井树好像听到了她内心的呼喊,回应着博子的话。
一段平行剪辑将身隔千里的两人内心拉的无比的近。
女树也完成了自己的回忆,他俩的故事最后,他给了她一本书——《追忆似水年华》让她代他归还,那是自己最后一次见男树,之后他们就再也没有了联系,她的回忆也到此结束。
终于,她收到了那封迟到了十几年的情书,在那本书中翻开借记卡的背面,是男树最深情的告白——一幅他为她所画的画像。
她笑了,无法抑制自己内心的情绪如潮水般决堤,这一切的一切都化成这最美好的情书,即使迟到多年,但那未尽的告白在今日终于完成,纵使斯人已去,但仍然美好。
“我那不可思议的笔友 渡边博子小姐,你好吗?我还是跟以前一样,怎么说跟以前一样呢?反正就是如此,今天发生了一件很棒的事情,我想我应该告诉你,因此慌忙提笔,或者说敲下这些文字,这件事是意想不到的,亲爱的渡边博子小姐,因为我很害羞,所以没有把这封信寄出去”
最后的最后,女藤井树也没有再见男藤井树一面,渡边博子也没有再见到女树,电影到这里就结束了,带着一种残缺的、遗憾的美,和一个不完美的结局,影院的灯光亮起,只留下影院中的观众去体会这其中的个中滋味,久久不能释怀。
回忆(暖)现实(冷)
诞生于日本泡沫经济后的《情书》(1995),在这样的时代大背景下,创作者也不可避免的在片中融入了自己对于往昔辉煌繁荣生活的怀念。
表现在电影中就是女藤井树对于自己似水年华的追忆,导演选择用冷暖色调对比来突出影片中过去和现在的不同,在她的回忆中的青春即使有些许遗憾但总体仍是十分美好的,因此回忆情节导演采用大量的暖色调来装点过去,并且回忆都是发生在春夏秋天,直到最后二人将要分别时才是冬天。
因此回忆情节导演采用大量的暖色调来装点过去,并且回忆都是发生在春夏秋天,直到最后二人将要分别时才是冬天。
而我们看到的《情书》中的现在线则发生在冬天,并且大雪一直在下,片中的雪大致经历了(大小大小)这样的变化,雪也巧妙的反应了人物内心的情感起伏。
我们在影片开始与躺在雪中的博子一同感受着世界的寒冷,这种寒冷也直钻她的内心,刺痛着她的灵魂。而随着她来到小樽,雪也逐渐变小,再到女树病倒,雪下的最大。与此同时千里之外的博子在丈夫去世的雪山下,尽情的喊出积压在心中已久的委屈,她的情绪在此刻来到了最高潮,随后逐渐平静,雪也越下越小。
白色是死亡的象征,电影中人物的心绪由雪来表现,而雪所代表的白色也作用在人物身上,为她们的情绪增添一份庄严的悲伤。
这种利用自然环境来反映人物内心的设计虽不新鲜但也十分巧妙。
在那时的书信往来不像现在的即时通讯,一封信需要我们正襟危坐的写出,中间经过许多天的等待才能传递到接收者处,自己也在这个时间差的过程中也在不断地为自己写出的信赋予意义,只不过书信作为时代的眼泪也像那段辉煌的时光一样,一去不复返了。
“追忆似水年华”
电影中,男树委托女树所归还的书是《追忆似水年华》的第七章《重现的时光》,书中夹着他表达爱意的画像,只不过碍于羞涩,他在这最后时刻也并没有将这份喜欢说出口,她也恰好没有看到他的画,这就造成了他们的错过。
本以为翻开书,两人的故事才刚刚开始,殊不知书一旦合上,再次翻开已经到十几年后,这时两人阴阳两隔,物是人非,属于她们的故事也就此永远的终结。那一别之后他们再也无法见到彼此,更不用说一起续写未尽的故事了。
这个结局不禁让人唏嘘,我们拼命的想要抓住过去,但过去就像水一样早已无声无息的从手心中流走,甚至不给你与过去告别的机会。
试想一下,如果他们主动一点结果会不会有所不同呢?但这一切都只是如果,我们无法改变过去倒不如接受这充满遗憾的现在,去把握那残缺又美丽的未来,带着逝者的希望继续下去。正如那句
“我回来了,为了那些回不来的人”
自始至终我们对于男树的了解大多都是从他身边的人的回忆中得到的。这种从周围人的印象中勾勒出一个人的痕迹是电影中追忆死者的常见方法,早在影史经典《公民凯恩》中就有所体现。
在《情书》中,创作者设置了多对镜像关系——名字相同的男女藤井树,长相相同的女藤井树与渡边博子,尤其是后者,她们不断地共振,体验着彼此的情绪。
博子与女树,她们虽然长相相同但是心态却完全相反,前者希望忘掉过去,而后者则是追忆过去。这种游离在追忆与展望,记起与忘记之间的暧昧状态共同构成了影片微妙的平衡与人物的核心驱动力。
影片中的爱也大都是较为曲折的。
女助手对于秋叶的爱、秋叶对于博子的爱、博子对于男藤井树的爱、甚至是男藤井树对于女藤井树的爱。
这些爱都已喊出却没有回音,特别是后两对爱,生与死将爱阻隔,再也无法被兑现。
写在最后
我们为什么会喜欢《情书》呢?——共情
作为经典中的经典,《情书》承载了无数观众对于爱情最美好的幻想和回忆。
正如歌德在《少年维特之烦恼》中所说
“哪个少年不多情,哪个少女不怀春”
谁没有过在青涩的少年时期暗恋过一个女孩或者男孩的经历呢?
那时的喜欢是单纯的,是美好的,是不掺杂利益关系的,是最纯粹的,更是浪漫的,而“情书”正是在那个社交媒体不发达的年代,最浪漫传递情感的方式。
不知道你是否也和我一样,藏着多封情书,直到毕业了也没有鼓足勇气将他们交给那个你心爱的女孩,不敢说出那些心灵想要大声呼喊出的话,只能将这份喜欢深藏在心中,直到灰尘逐渐覆盖信封,这些信也随着时间的流逝逐渐消失在记忆的长河中,而你与她的世界线也早已分开,不再交汇。
直到多年后一次偶然的机会,重现发现,翻开,尘封的情绪涌上心头,往事历历在目,最终化为一声长叹,时过境迁,而现在的你早已没有抛弃眼前一切去重新追寻她的勇气,只能将这份感情继续埋藏在心底,让他继续升温下去。
我们或许不像藤井树一样恰巧与一个同名同姓的异性分在一个班级中。与你同名的那位可能当你离开人世时都素未谋面。
但我想我们在那个青涩、懵懂的青春期都因为种种契机对一个人萌生过情愫,这种情感还称不上“爱”那么伟大。
就像《怦然心动》中的朱莉和布莱恩,在梧桐树下他们将种种的故事与感情都埋藏于此,享受着当下的一切。
少年时期的喜欢总像电影的结局一样戛然而止,纵使遗憾和失落才是主基调,但当那段故事即将被遗忘在记忆的角落中慢慢被眼前琐碎生活的灰尘所掩埋之时。蓦然回首,斯人已逝,似水年华不可追,唯独留下那封等待你亲启的情书由你慢慢品味。
我们都知道自己再也无法回到过去,无法向她解释自己的不辞而别,但是至少我们还有电影,在光与影的变化之中,在片中人物的感召下,去重新追溯这段感情,寻找那封未寄出的情书,完成未尽的告白。
这或许就是电影独有的魅力吧。
更多内容
——请关注公众号和QQ群: 帧影乌托邦
么感谢你看到最后,如果喜欢本文欢迎三连支持并且关注我获取我的第一时间更新。
你们的支持是我更新原创内容的最大动力,欢迎在评论区留下你的看法,那么这里是《电影背后》,我是陪你一起看电影的ignitelalaland,我们下部电影,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