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文好好地讲了一个非常沉重的故事。马大三和他们村的村民们是一出农民阶层小人物在日本侵华时代背景下的群像,他们被日军侵占,但是在日军开始杀戮前他们习惯于安于现状,胆小怕事,忍受着辱骂和奴役,并不想和日军发生冲突,更不会奋起反抗,这与其说是劣根性,不如说是人性中最本能真实的反应。被莫名塞了两个俘虏之后,他们先是战战兢兢地等着这两个俘虏被接走,马大三出于善良给他们喂吃喂喝还做饺子,没人来接之后又想着把两个俘虏杀了却一个个不敢动手撺掇着马大三动手,以为马大三杀人之后一个个又绕着他走,却在发现马大三没有杀人后纷纷指责他,群众的懦弱和虚伪的道德感彰显无遗。雇来的人一样怂得没能下手,于是大家开始琢磨着和日军用人换粮食。而这两个俘虏也是殊途同归:董汉臣从头到尾贯彻落实了一个汉奸贪生怕死的形象,而花屋小三郎一开始凶狠地咒骂着要自尽,结果在经历了两次真正死亡的威胁之后吓得憋出了求生的本能。村民们用他们交换到粮食后,日军军官声称要履行承诺却在宴会上突然开始了残酷的杀戮,全村被屠,除了去接媳妇来享受盛宴但还在路上马大三。
马大三和其他村民形成了一个对照:若非目睹了日军残酷杀戮火烧村庄的场景,他也会像其他村民一样麻木愚蠢地看不到眼前的危险,天真无知而想不到日军残暴成性,最终死于自以为的宴会之上。但目睹此等罪行之后他一定程度上觉醒了,对日军展开了复仇。很有意思的两点是日军在村子里大开杀戒和马大三觉醒复仇都发生在日方宣布投降之后,可见日军残忍的本性和国民反抗的意识实则根植于人性之中,日军的屠杀并不只是为了战争,也是为了满足自己的兽欲,而马大三的麻木和觉醒是一体的,只是得靠全村的悲惨结局来触发反抗意识。
最后的结局非常讽刺,马大三在日军投降后因杀了日军俘虏,被国民党军官判处死刑,而行刑人恰是被俘虏的花屋小三郎,行邢的场景中有飞跑的猪和漠然的围观群众,在一片血红之中,马大三的头颅在地上“含笑九泉”。这个故事从头到尾都非常荒诞却还很写实,战争中最真实的人性并不如教科书中描绘的英雄那般,出于生存的本能,既有可能胆小偷生麻木无知,也有可能奋起抗争,而我们应当时刻警醒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