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追纪录片,看完第一集久违地充了B站会员。看完正片后把每集的花絮和导演手记都看了,发现每集的导演都是女性。那一刻,又一次深受触动。这么温柔纯净的片子,果然是出自女导演们之手啊!
第一集“书海逐光”,关注的是盲文以及盲人阅读,也是我从未关注过的领域。从事盲文校对的何然,致力于为盲人改善阅读环境的何川馆长,盲人音乐家兼作家周云鹏。觉得这一集最能呼应片名,无论我们的感官是否健全、条件如何有限,但是还有书籍。只要还能阅读,任何人都能感受阅读的魅力,通过文学获得生活的勇气和智慧,找到属于自己的人生之路和生命之光。
第二集“写作的理由”,主角是三位女作家——黎紫书、范雨素、林白。马来华语作家黎紫书说,“写作是一场漫长的自我问答”。范雨素说,“读书是享受,写作是受罪”,但对“与文学血肉相连”的她来说,写作对她而言就是坦然面对自己的命运,努力向上生长的见证。为庆祝自己的《一个人的战争》发表30周年,60多岁的林白选择去长江野泳,酷飒登场的林老师让人难忘。小时候写日记,让自己有着落;青年时写作,让胆怯的自己变得强悍;漫长的失业时期,只有不停地写才能缓解焦虑……向林白老师学习,想做就做,去体验。
第三集“词语摆渡人”讲述了三位译者的故事,也是我最偏爱的一集。陈英和何雨珈是我一直关注的译者。不过陈英老师最有名的译作——“那不勒斯四部曲”一直未读,倒是因为读了陈英老师翻译的《碎片》对费兰特的其他作品产生了兴趣,接连读了《烦人的爱》《被遗弃的日子》《暗处的女儿》,陈老师译完一本读一本。因为生活在成都,所以关注何雨珈老师是一件特别自然的事情。两位老师都很高产,对关注和喜爱她们的读者而言是一件特别幸福的事情。俄罗斯文学作品读的少,所以对俄语译者刘文飞也知之不多。翻译有时候看起来是一件挺孤独的事情,但在不同语言中穿梭,又是独属于译者的幸福时光。在AI不断进步发展的时代,看到依然有人全心全意、甘之如饴地做“词语摆渡人”,并因此安身立命,也是许多人的慰藉吧。
第四集“重新出发吧,书们”的主角是二手书店的老板、淘书人、书籍侦探以及那些被遗忘、闲置的书们。老刘的二手书店——文丰书店在河北霸州,一座北方县城。很难想象在中国的县城还有一家存在30多年的二手书店。开书店的过程中,老刘也有过转行的机会,但只因为自己喜欢,一直坚持到现在。印象最深的是老刘谈到来书店的那些人,有些人就来过,之后再也未见。淘书人杨兆让我想到了成都的读本屋。每次去华西坝的读本屋(已搬迁)都会好奇,如此纯粹卖书的书店是怎么生存下来的呢?它是怎么做到书籍质量和价格兼顾的呢?后来关注了读本屋的社交账号,才了解到原来读本屋的书就是这么淘来的。第三位主角华斯比,笨拙的i人,真切地诠释了“热爱抵万难”。白天打工,晚上为爱发电,花了五年时间整理出版了民国探案小说集。看到他把出版的《陆澹盦侦探影戏小说集》放在陆澹安的墓前,屏幕前的我鸡皮疙瘩都起了。感谢这些书籍打捞者,愿每本书都能找到它的读者。
第五集“给万物写说明书的人”讲述了三位科普作者的故事。植物科学画画家马平为植物画肖像,建筑学科普作者为普通人解读建筑密码,天文科普作者齐锐带领大众抵达星空。在看这集的前一天,刚看了一场关于博物肖像的展览,刚好跟马平老师对上,真是一次美妙的巧合。看完王南老师的部分,再次对中国古建产生了兴趣,种草了好几本书,也想有一天带着王南老师的书去看古建和佛像石刻。而看完齐锐老师的故事,立马关注了本地的观星活动,一定要去观一次星。看这集的时候,脑袋里总浮现一句话——唯有热爱方可抵岁月漫长。人生漫漫,找到自己热爱之事,生命才有锚点,也不至于白过吧。
第六集“到田野去”,如名所示,是田野工作者的主场。海洋文化研究者盛文强、彝族人类学者罗木散、建筑考古学者刘妍,不同的田野,相似的野性。三位主角虽从事不同的研究领域,但在我看来,他们都是某种遗落、变化、消失的记录者。盛老师的渔具、罗老师的彝族人生活、刘老师的编木拱桥,多亏了他们的脚步和笔,我们才知道世间存在过那些人、事、物。看罗木散老师调研去新疆采棉花的彝族人,不由想到我身边也有一些曾去新疆打工的四川汉族人。他们有的也曾去采棉花,还给我家带过新疆棉花,家里人用这些棉花弹了几床棉被。还有在新疆做包工头的,每年过年才回家。还有一位今年认识的藏族人。四十多岁的大叔,旺季接散客包车生意,淡季打零工。在他的身上,我看到了与罗木散老师口中彝族人相似的热情和责任感。哦对,藏族大叔有个儿子,也在成都搞音乐。
感谢制作组呈现如此精彩的纪录片,舍不得结束。希望还有第四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