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是还有书籍》每一季都是满分的存在💯。第三季播了两集,比前两季文学展示性的东西少一点点,社会观察批判性思维的东西多了一点。导演没有刻意营销式地提及女性主义,而是用她的专业性款款而谈当代女性茁茁而生的文学故事。

第一集是记录盲人文学。

小学的时候班主任让我们用红领巾蒙着眼睛体验了一次午饭,摸着冰凉的墙壁和楼梯扶手走到食堂,把餐盘格子里的饭吃干净,全然不知格子以外溢出的菜有多少。当时的体验由于短暂,所以是新奇大于艰辛,倘若永远迷失在漫长的黑夜里,不知自己会多绝望。

也让我想起23年坂本龙一去世的时候,在北京798看过一个视障主题公益艺术展叫《做你世界的光》。那是我第一次触摸盲文书籍,第一次亲手戳盲文,也是第一次听盲人电影。小时候读的第一本课外书《假如给我三天光明》有了具象的浮现,前几年看的《推拿》也有了更深刻的体会。当时我只戳了几个字就已经觉得很累了,而盲人校对员应聘的时候居然要在短时间内戳出一篇文章,我都想象不到那有多难。

盲人校对是很枯燥的工作,读书而无法阅读书,注意力在文字标点上,就无法感受文学。所以工作永远只能是工作。但同时这份工作又有着极伟大的意义,这群人,这家盲文出版社,在这个传统纸媒日渐衰落的时代里,逆流坚守着崇高的理想主义。

盲童说,我们没有书读,以一种近乎趋于习惯和妥协的语气,让我感觉很无力。如果他们自己先把自己归为边缘人,接受了命运的不公,我们又将如何帮助他们接近普通人的生活呢。

同样有着视障经历的馆长和他的大学同学一起出资举办盲童夏令营,一群人小心翼翼地走过崎岖,再摸着石头点燃后人的微光。星星之火,何以不燎原。


第二集是三位女性作家。

实话说我完全没有读过她们的书,除了范雨素是我高中时期的作文素材以外,另两位对我而言是全然陌生的。但是她们的经历都非常复杂,可以说她们的人生本身就像一部小说。

很偶尔的时候,我也会有这种想法,觉得自己像是一个小说里的角色,很荒诞地落入唯心主义哈哈。反观人的一生,生老病死的大框架下,其实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复杂故事,每个人都是一部小说。我们在阅读别人的同时,也是在阅读自己,只不过我们无法通过别人的故事情节发展来预料自己下一页的文字走向。我们的书就像薛定谔的猫,打开了才能看到结果,不过幸运的是,我们命运的笔杆紧紧掌握在自己手里。

“我知道我一生的命运不好,但我依然要面对自己的命运呀,生命就是要努力向上生长的呀。”范雨素说,“人生苦短,就是要使劲折腾。”

她就像是那种深深沉溺在文学世界里的纯粹的理想主义者,充满希望和生命力,不管生活带给她多少苦难和困顿,但是没关系,我们还有书籍。

我很感动,她的能量激起了我恍如死水的心中的涟漪。

其实我是一个有点悲观的人,我也知道自己一点都不积极主动,这样不太好,但我还是经常感觉累累的没有力气去跟命运抗争。殊不知命运对我也没有那么多不公吧,相比之下,虽然我没有那么健康,但至少我也没死没失去什么必要的东西。

我还是可以给自己一些passion的,至少我还在坚持写日记记录我糟糕的情绪和内心的挣扎,至少我也没有放弃阅读。虽然有时偷懒,读得很慢。但也至少还有纪录片啊,纪录片就是书籍具象化,从文字到视听的转换,也是我偷懒的方式。

谢谢挪挪导演,谢谢《但是还有书籍》,谢谢小河传媒,要一直做下去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