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引言
形成于法国20世纪50年代的电影作者论强调肯定导演个性、减少制片厂干扰,给予导演与文学作者同样的地位。作者论认为电影作者需具备三个条件:最低限度技能、明显个人风格、作品序列的风格贯穿。随后该理论“否定作品以颂扬作者”的评判机制引发了论战。改良后的电影作者论打破了“艺术话语”与“商业话语”的二元对立,因此其基本理念仍适用于具有鲜明个人特色的电影导演。
出生于加拿大的丹尼斯·维伦纽瓦凭借悬疑片《囚徒》进军好莱坞后接连拍摄了一系列作品。进入好莱坞体制内的他并未被同化,个人风格鲜明且贯穿于后续所有作品。本文试在分析维伦纽瓦11部作品镜头、构图、色彩等元素的基础上,总结出其一般性的风格特色。
二、构图:空间的诗学
加斯东·巴什拉在《空间的诗学》中揭示了空间概念在人类生活和文化中的价值,“被想象力所把握的空间不再是那个在测量工作和几何学思维支配下的冷漠无情的空间”。维伦纽瓦是一个讲究空间布局、擅用空间叙事的导演。
1、几何严谨:对称与框架
在正常情况下,维伦纽瓦会使用对称式构图、框式构图等标准手段拍摄画面、交代信息。
其一,三分构图法。将主体置于和谐的黄金分割处可以突出主体,现实中常以三分线或九宫格进行近似替代。图1展示的是《银翼杀手2049》中主角K进入其追杀目标仿生人萨珀后的一幕镜头,值得注意之处包括:第一,构图。萨珀处于三分线上且为站姿,K位于画面边缘且为坐姿,在暗示两人实力对比的同时,为后面两人的激烈搏杀蓄势。第二,打光。整个房间里只有两扇窗户作为光源,房间中间的漆黑如天然屏障般分隔开两人,暗示对立。同时K一直处于阴影之中,在接下来的片段里始终逆光,暗示着“敌在明我在暗”的狩猎双方地位对比。

图2展示的华莱士公司内景色调以暖黄色为主,布景呈现高度的对称、整洁与简约,与纽约警察局和K的住所的脏乱形成对比,结合未来动植物几近灭绝的电影设定,凸显华莱士公司的奢华与垄断地位。

其二,框架构图。框架中的人物往往处于被动、压抑、弱势的状态,维伦纽瓦常常将人物置于这种框架之中。图3展示了他的电影中一组利用窗户实现的框架式构图。例如《囚徒》中透过绑架女孩的嫌疑人的房车窗户进行构图,车内黑暗而窗外明亮,偷窥式的观察视角暗示危险逐步逼近主角一家。

2、心理暗示:偏移与翻转
在特殊情况下,维伦纽瓦会打破常规构图,以达到突出人物心理失衡、暗示角色地位、颠覆观感的作用。
图4是《降临》中外星飞船后语言学家露易丝授课的教室场景。这个全景镜头让人物集中分布在画面左边,右侧则空空荡荡,既通过上课学生数量之少来体现飞船降临后校园内的不安感和露易丝开设的语言学课程的边缘感,又通过压缩人物占有的空间来体现此时的未知感,结合正在播放的新闻内容及校园警报广播,达到氛围上推波助澜之作用。

为了配合情势的失常或人物的心理状态,一些电影里会使用翻转镜头。图5展示了这样一组镜头,分别是进入到外星飞船后的研究队、象征性欲的蜘蛛头女人、反转的学校走廊,都体现出角色心理的失衡。

3、沧海一粟:比例与留白
一些人用BDO(Big Dumb Object)或“巨大沉默物体”来概括维伦纽瓦的画面风格,但这一特色并不是他首创。通过比例对比和画面留白来突显布景之宏伟和人物之渺小才是维伦纽瓦一以贯之的手法,从第一部长片《8月32日》开始就一直在使用。将人物置于浩瀚的景物之前能从视觉上强调其内部的挣扎或迫在眉睫的外部威胁。下面结合具体实例说明。
《8月32日》从车祸中幸存的女主角意识到要把握当下,于是向好友菲利普提出到沙漠中做爱的要求。广袤无垠的白色沙漠营造出另类的遁世感与间离感,得以让人物暂时忘记工作、伴侣和生活中的一切,重新审视自己内心的渴望。

在《降临》中,主角一行人第一次前往外星飞船降落点时,维伦纽瓦使用了一个长达65秒的镜头。这个镜头至少使用了四种方式来塑造外星飞船的神秘感与压迫感:第一,比例。镜头开始时天空与地面的比例约为1:2,飞船竖跨了整片天空,地面上人类部队的设施在对比之下显得十分渺小。第二,雾气。画面右侧的云雾如瀑布般倾泻到地面,雾气的流动与静止的飞船形成动静对比,营造肃穆氛围。第三,配乐。约翰·约翰逊的配乐仿佛是外星生物的呓语,又像未知物体的警报,神秘感十足。第四,运镜。航拍镜头开始是飞船的大远景,随后不断推近,让飞船向画面中央逼近且超出画幅;最后镜头旋转落至地面上严阵以待的人类部队,整个镜头一气呵成。

这种风格在维伦纽瓦的后续作品中继续发扬,观众可以在《银翼杀手2049》《沙丘》等科幻片中强烈地感受到。无论是华莱士公司浩大的建筑、拉斯维加斯庞大的人体雕塑、纽约高楼外瑰大的仿生人广告,还是宇航公会遥大的太空母舰、厄拉科斯星骏大的沙虫,都以夸张的体积使人感到压迫与局促。

三、镜头:精确的布局
1、浅焦镜头:模糊与不确定性
维伦纽瓦偏爱使用浅焦镜头,观众几乎可以在他的任意一部作品中轻易找到浅焦镜头的使用。有人将维伦纽瓦的电影主题概括为“不确定性”,浅焦的运用正是营造模糊感与未知感的良好工具。
《降临》中当露易丝运用“七肢桶”赋予她的能力预见未来时,看到的场景几乎都是浅焦镜头,起码达到了两方面的效果:一是浅焦本身的运用可以使前景主体清晰而背景模糊,将观众注意力集中于人物主体细节之上;二是暗示未来尚未发生,露易丝的记忆也尚不清晰,因此对未来的预见具有一定模糊感,“浅焦”与“记忆之浅”形成关联,也使当下与未来形成了宿命般的牵连。

同样地,在两部《沙丘》中,当保罗·厄崔迪发动预言能力时,也使用的是浅焦镜头,以达到预视未来时的模糊效果。
《焦土之城》中最具冲击力的一组镜头莫过于在针对穆斯林的屠杀后恐怖分子焚烧大巴车的场景。镜头聚焦于纳瓦尔,空洞的眼神展现了人物彻底的绝望与崩溃,远景里大火熊熊燃烧、浓烟翻滚扑腾。这组镜头中维伦纽瓦还进行了景别的对比,依次使用近景、全景、远景,逐渐渺小的人物与铺天盖地的浓烟仿佛暗示着主角的信仰与希望已被吞噬殆尽。

2、空镜头:情绪与留白
维伦纽瓦重视对景物空镜头与情节空镜头的使用。以《银翼杀手2049》开场的一组镜头为例:镜头一,固定镜头,眼睛特写(含有对前作的致敬);镜头二,俯拍镜头,太阳能板阵列远景。前两个镜头一方面通过圆形物的相似转场实现衔接,另一方面通过景别的极致对比展现“人”与“物”的直接对立——在技术极权与生态崩塌的未来社会里,人的身份如何定义?暗示影片探讨的主题。镜头三,横移镜头,太阳能发电厂远景,既对上一个镜头进行信息量的补充——类似的环形阵列数量众多,又通过观察视角的切换凸显发电厂的庞大与压抑。镜头四,K驾驶飞行车经过,发电厂的色彩基调以低饱和度的灰蓝为主,而飞行车尾灯的橘红打破了场景的昏沉,暗示K的处境注定不安。

《囚徒》中赫赫有名的“树镜头”是一个更为典型的例子。这个镜头对准一棵树拍摄了18秒。作为一个空镜,其本身未传达任何与剧情相关的信息量,但随着镜头的推近,树木占据空间扩大,无形的压迫感陡然增强,似乎有人蛰伏在树干后随时将要行动,尽管观众知道后面并没有人。维伦纽瓦本人在访谈时分享道:“这个镜头表达了时间的压力,我想要传达不详事件即将发生。移动摄影车朝树皮运动,就像是对树皮施加压力、推动树木。”

四、色彩:冷峻或艳抹
维伦纽瓦偏好在科幻、犯罪片中使用低饱和度的色彩或无彩色系以及低明度的色调,同时偏爱使用单一色彩,例如《理工学院》完全使用黑白片形式展现暴力犯罪事件,《降临》中外星飞船及部队驻所内灰暗、冰冷的场景,《囚徒》中大雨过后小镇低沉、黯淡的天空,《沙丘2》竞技场场景的红外摄影等。
《边境杀手》中缉毒小队进入地下隧道时的一段镜头令人叹为观止。摄影师罗杰·迪金斯特地选择日落前的“蓝调时刻”进行拍摄,天空呈现深邃的蓝色,前往地下隧道的缉毒队慢慢消失于黑暗中的地平线,仿佛在踏入法律与秩序的边界之外,“山雨欲来风满楼”之势喷薄而出。

“电影条形码”是观察影片色彩随时间变化的有效工具,它是将影片每一帧画面提取出来后压缩成线条并排列成的图像。图11展示了《银翼杀手2049》的电影条形码,可见在大部分时间里画面以黑白、灰蓝为色彩基调,但有两段暖橙色格外显眼。

前一段是K来到华莱士公司寻找复制人线索时建筑内部的景象(图15-1),以一种相对暗沉、柔和的赭黄色为主,这种颜色一方面有厚重、沉稳的感觉,象征着公司的绝对权威与统治地位,另一方面又有神秘、压抑的感觉,暗示公司先进的科技背后藏着复杂的利益关系与阴谋。后一段是K跟随线索来到核爆后的拉斯维加斯时的场景(图15-2、15-3),堪称全片对色彩使用最为恣肆、大胆的片段。废弃后的赌城被辐射迷雾所笼罩,尽显颓废与衰败。K在其中孑然一人,远方一片橙黄,给观众带来极强的沉浸感。

再来看看《沙丘》的电影条形码。在这个系列中,维伦纽瓦拍摄“沙丘之星”厄拉科斯时以粗粝的土黄色为主,突出行星表面干燥、炎热的环境。而大段的蓝色集中于影片开场厄崔迪家族所在的卡拉丹星,哈克南家族所在星球则以极致的黑白为主。三种色彩的对比其实已在暗示三个势力的性格差异:湛蓝的天空与海洋象征厄崔迪家族的有情有义、温和正直;黑灰的建筑暗示哈克南家族的乖戾跋扈、渴望权力;漫无边际的黄色沙海代表弗雷曼人的勇猛狂野、原始生机。

五、主题:模糊的未知
纵观维伦纽瓦的11部长片,它们跨越了剧情、犯罪、科幻、动作、悬疑等多种类型,剧情故事各不相同,但主题上有一定的连贯性与相似性。他常常将人物置于未知的难题面前,通过悬念叙事让角色面临身份、人性和道德的踯躅与拷问。
其一,自我身份的探寻。“我是谁”作为一个本源性的哲学问题,引发了从本体论、认识论到伦理学的诸多思考。维伦纽瓦在许多作品中直接将人物身份作为最大的谜题。《焦土之城》讲述了双胞胎兄妹根据母亲留下的线索,寻找自己亲生父亲真实身份的故事。主角与观众处于同样茫然、困惑的状态中,直至最后悬念揭开,兄妹的身世给了所有人一记颠覆性的打击,进而引人深思:宗教与战争的迫害给无辜的民众带来了什么。《宿敌》的主角亚当偶然发现了一个和自己长得一模一样的演员,继而不断窥探、渗入他的生活。随着信息的逐渐完整,观众得以推测出二者的真实身份其实是同一人,在膨胀的性欲与压抑的生活中安东尼竟分裂出了第二人格。《银翼杀手2049》更是直接把身份认同的主题摆在明面上:作为复制人的K发现自己可能不是仿生人。经历了“渴望人—怀疑人—否定人”的过程,K最终得以释怀,更成为了一个真正的“人”。这里的K如同卡夫卡《城堡》等小说里的主角“K”,作为一种代表着孤独与抽离的符号,反映出当代人对自身定位和自我价值的迷茫与追索。
其二,道德边界的游走。《迷情漩涡》的女主角碧碧安开车意外撞死路人后与死者儿子相恋并陷入矛盾。《理工学院》重现了加拿大魁北克理工学院的一起校园枪击惨案,凶手将愤恨的子弹射向他眼中的女权主义者。《边境杀手》的主角凯特作为联邦调查局的代表参与到追缉美墨边境毒枭的任务中,面对政府官方对“以暴制暴”行为的默许,凯特逐渐怀疑自己对程序正义的坚守,如何在荒蛮之地划清道德与规章的模糊边界?《囚徒》中父亲凯勒在女儿失踪后愤怒地对嫌疑人动用私刑,作为虔诚基督教徒的他逐渐无视法律与道德的约束,陷入自己亲手搭建的囚笼之中。在这些作品里维伦纽瓦展现了极端情境之中人物的行为失衡与信仰崩塌,并以此拷问着观众。
其三,对宿命论的探讨。《降临》的女主角露易丝通过学习外星语言,逐渐拥有了预见未来的能力。她预见了未来女儿的一生以及女儿将会过早离世的命运,却依然选择经历这段注定充满悲伤的人生旅程。影片完美地复现了原著作者特德·姜对于自由意志与宿命论的思考,露易斯虽然知晓命运,却仍选择亲身经历与感受,在宿命的框架内寻找生命的意义。类似地,《沙丘2》中预见自己命运的保罗·厄崔迪,《银翼杀手2049》中无法摆脱命运的复制人K,都在诠释即使宿命预定,人仍有能力作出遵从于自己的选择。
六、结语
总结维伦纽瓦的个人特色,可以概括为充满不确定性的谜题,对镜头的细致布局,对巨物比例的精确掌握,对单一色彩与对比色彩的偏爱,冷峻、细腻、深邃的风格等等。作为当下炙手可热的大导演,他在好莱坞商业制作中保持着自己的作者性与话语权,是不可忽视且值得保持期待的一名导演。
参 考 文 献
[1]康博.丹尼斯·维伦纽瓦电影中的空间造型语言[J].电影文学,2021,(11):99-103.
[2]刘阳.“作者论”视域下丹尼斯·维伦纽瓦的科幻电影研究——以《沙丘》《银翼杀手2049》《降临》为例[J].西部广播电视,2023,44(08):141-143.
[3]李轩.电影作者论视域下丹尼斯·维伦纽瓦电影研究[D].河北大学,2019.
[4]李欣蔚.丹尼斯·维伦纽瓦电影的悬念叙事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