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个很容易受他人想法左右的人,再加上平时不喜深刻剖析自己,因此自认为是个对自己缺乏足够了解的人,但或许有一点除外:论“报菜名”,我是当仁不让的专业户。从小到大,我就是“样样通,样样松”的典范,我对自己这点第一次有比较清晰的认知,还要追溯到初一代表班级参加通识竞赛的时候——一个从小到大都是个各科非常平均的人,唯独通识课能名列前茅,其间含义不言自明。
扯得有点远了。之所以谈起这个,是因为这部电影的男女主就是这样在一起的,这二人的相识过程可称是报菜名之典范,菜品数量之庞杂、菜谱密度之大、点菜速度之快,无一不让人咋舌,难怪有人作评,“青春,就是会因为报菜名而相爱。”那么两人可以因为报菜名坠入爱河,能不能“就这样一直下去”呢?从电影结局来看,自然是不行的。很多人会觉得,这不就是一个年轻情侣步入社会被柴米油盐击败的故事嘛,但其实并非那么简单。如果要我来说,我会觉得两个人的爱情从一开始就注定会走向尽头。

《花束般的恋爱》,我一共看了三遍。第一遍是一个人在咖啡馆戴着耳机安安静静看完的,这个画面倒是很有电影里男女主的感觉;第二遍是一个月后和慧一起看的,第三遍则是听闻国内上映,想到难得院线上了部好作品,就去贡献一下票房,没想到唯一的大银幕观影体验反而最差。这其中自然有电影院外不止不休的钻头让人灵魂出窍的缘故,和电影本身也脱不了干系。
不少朋友看过之后都和我说,觉得电影拍得有点不真实,我承认,而且觉得这是一部细节真实,形式失真的电影。细节真实,是男女主的一些相处细节,我想谈过恋爱的人和经历过社会拷打的人,多少都有些体会;而不真实则涵盖了各个方面,则包括贯穿了整部电影的MV感、镜头轻飘飘的失真感、开头男女主中二的自白与略显尴尬的说话方式,最关键的还是一些剧情的过分巧合。关于最后一点,我想我还可以多说几句,这样的巧合其实是有助于电影提高票房进入院线的——大部分看电影的人并不care电影的真实与否,银幕前度过的两小时只是一场美梦,这种情况下,一些过分的巧合不仅不会影响观众的观感,反而有助于挑明导演意图,提高情绪张力,更何况本片还有不少这种精心的小设计,比如那两双出镜频率很高的小白鞋,比如两人在婚礼现场平行而平静地说出分手意愿,比如最后两人各自有了新伴侣后为对方的背影轻轻挥动的手。至于比较严格的观众,和我这种偏喜现实主义的观众,自然会觉得这样的情节降低了电影质量,其实这样的处理并无优劣之分,只是不同人群的偏好不同罢了,也无须在这点上大做文章。

电影最大的争议点,在于其所传达出的爱情观,不少人矛头直指两人爱情之真空、共鸣之浅薄。然而仔细想想,我们能想到的,编剧未必就想不到,考虑到本片编剧坂元裕二是日本都市题材的金牌编剧之一,我很难相信他对文艺与爱情的理解会只停留在这一层。所以我们不妨换一个角度看,一个很有趣的问题就会出现:在这个故事中,编剧究竟是想描绘一段爱情,还是展现并对男女主的文艺生活加以审视?
想回答这个问题,首先要回到对男女主这段爱情的理解。其实在大学生毕业进入社会遭受毒打这一层之外,两人的爱情之上还悬着一把更大的达摩克里斯之剑:他们缺乏对对方个人性格与深层次想法的交流。从两人的相处,除了在暧昧期和结尾即将分手相对无言的场景外,片中两人进行的深度交流甚少,大部分时间都是在谈娱乐、谈工作,唯独少了深层次交流。这里的深层次交流指的是,情侣双方是否明白对方是一个怎么样的人,对方不为人知的隐秘角落是否有足够的了解,是否明白对方的一些喜恶与敏感点,这些都是对双方的交流至关重要的东西,却在电影中几乎没有得到体现。仅举一例,两人刚表完白回家的路上,互相询问对方不喜欢的事是什么,女主说“不喜欢男朋友穿白色牛仔裤”,男生说“不喜欢在打UNO时因为对方没喊UNO而要求对方抽两张牌的人”——这些都是过于生活化的小事,而不是属于一个人独特的个人特质,同样也和作为情侣的二人关联甚小。如果以点带面来理解,两人对爱情的理解如果仅限于此,未免太过浅薄。

男女主的爱情之浅,各位想必都能肉眼看出来,而这部电影最大的有趣之处却不在于此。导致二人分手的核心,同时也是我认为编剧的真正意图,是男女主作为文艺青年的文艺之浅。我之所以能看到这层,是因为我对这样的文艺消费有着切身体会,我同样也喜欢看书,喜欢看电影,喜欢去咖啡店。我们可以说,文艺青年常常具备这种特征,但仅仅具备这种特征和生活方式的人,是否可以因此被称为文艺青年?我们似乎忘了,文艺青年一开始的特征就是对文学与艺术的热爱,而非对这种生活方式的热爱,若是看到这样生活的人,就给Ta不由分说贴上“文青”的标签,那我们对文艺的理解未免太过浅薄。真正对文艺的热爱,除了读过与看过之外,还要对文学与艺术有着自己独到的理解,有着深刻甚至痛彻心扉的共鸣,而大部分文艺作品的创作更是艰难无比的过程,如果没有经历过这样的困难,只是把文艺当作一种消费品,对文艺的理解又能有多深刻?
在电影中,把自己与对方当成文青的男主,在相识之初可以兴奋地报菜名,那如果二人的菜谱逐渐穷尽,甚至开始去不同的“饭馆”,结果又如何?与其说男女主喜欢对方,不如说男女主喜欢对方身上的标签,你读今村夏子,我认识押井守,那我们就是有共同话题的人,甚至可以因此相爱,殊不知自己和自己所鄙视的看真人版《魔女宅急便》和张口闭口《肖申克的救赎》的人,又有什么区别?既然说到了这个场景,还可以顺便再提一个有趣的点:当两人因为认出了押井守而暗自窃喜时,他们还是学生,而身边的二位显然是有一定经历的社会人,这个场景似乎也在暗示着即将步入社会的两人,当作为消费品的文艺外壳逐渐褪去,两人之间还剩下什么?男主放下手里的文学杂志,拿起书店里的《成功学》,面对着以往翘首以盼的塞尔达却义无反顾地戴上了耳机,两人的爱情糖衣也正悄然褪去,缺乏对对方理解与交流的两人,那两句”他读今村夏子的《野餐》肯定不会有感觉的!“,是如此的苍白无力。今天的我们因对方不读今村夏子而义愤填膺,而当你也放下今村夏子的那一天,我又该如何面对你?
看到了这两种不同层次的“浅”,男女主的分开自然顺理成章。回到前面提的那个问题,我不认为编剧对爱情的理解只停留在文艺的空壳中,反而觉得导演意在展现甚至批判像男女主这样把文艺当作消费品的生活方式,如果从这个角度看,这部电影其实相当犀利。而至于两人的成长过程本身的情节设计,也有不少可圈可点之处,我印象最深的,是女主给男主发面包店关门的消息时,男主那句冷漠的回复。也许,女主并非讨厌脱去文艺外壳的男主,而是无法接受自己的伴侣对未来的生活失去信心。正如我们所看到的一样,虽然两人最初的愿望都是“我想一直这样和你生活下去”,但女主才是那个坚决不对生活作妥协的人,男主早已对日子失去了乐趣——活得艰难并不可怕,但失去对未来的好奇与期待就很可怕了,如此下去,人会活在他人与社会对自己的要求中,而逐渐不再为自己而活。显然,男主接受了这个事实,对生活和爱情的期待都降低了一个档次,而女主并不愿意,这与他们背后的经济支持当然息息相关,这也是许多初入社会的年轻情侣都会遇到的现实难题,在这个维度上,电影的描绘十分真实。而结尾,当男主看到谷歌地图上的自己时,重新露出了久违的兴奋神情,这一刻他正如开头一样,重新找回了对生活的好奇心与希冀。而“花束般的恋爱”,大概就是两人的恋爱像花期一样,有盛放也有凋零,而电影相对美好的结局处理,似乎在告诉观众:有过这样绚烂的爱情其实已经足够,就让这几年时光化为美好的记忆,留在各自的心中吧。

结束之前,我还想就电影传达出的爱情观多说两句。上周我推荐爸妈去看了这部电影,回来之后他们和我说,如果两人早点结婚,最后就不会分开了。这部电影的爱情观其实也反映出了上一代和我们这一代爱情观的差异,在中国的历史中,婚姻大部分时候是一种组建家庭的模式,并非都意味着爱情的结晶;到了我们的上一辈,自由恋爱的观念传入中华大地,两人或许会因爱情走到一起,但大部分时候还是能容忍对方许多缺点;到了我们这一辈,恋爱观变得更加自由了,而我们对伴侣的忍耐度也在随之下降,稍有不合适与不相容之处,便无法再将爱情进行到底。我并不完全赞同我爸妈的爱情观,他们认为到了谈婚论嫁的年龄,两个人可以过着褪去浪漫而只剩下责任的日子;我也不会认同彻底自由而随性的恋爱观,因为恋爱与结婚,本身就无法与责任二字褪去联系,只有爱情没有责任,或许能坠入爱河,却未必能长相厮守。“爱在三部曲”并非只有《Before Sunrise》中他乡偶遇的浪漫,还有《Before Sunset》中深度的交流,和《Before Midnight》中两人的磨合与对彼此的和解。两人需要有共同话题,也要肩负起对对方、对家庭的责任;爱的是对方,而不是对方身上的标签,正如陀思妥耶夫斯基的那句话:“要爱具体的人,不要爱抽象的人。要爱生活,而不要爱生活的意义。”在去年十一月,《花束般的恋爱》的男主菅田将晖与小松菜奈宣布结婚,二人的公开声明中,有这样一句话:“我们是战友,也是彼此的精神支柱。”我想,这大概是我心中理想爱情的模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