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电影不再成为电影时,电影本身的意义又该往何处安放?

...

先看改编的原著,虽然近年来东野圭吾的争议很大,甚至对于他是否应该被称作推理小说家都有相当大的反对声浪。但不可否认的是,东野圭吾确实创作了一批相当深入人心的作品,而《彷徨之刃》在其中并不算是烂作。相反,东野爽快的摒弃了推理元素专注于对社会问题描写,给予了这部小说时代性,让东亚各国都对青少年犯罪的问题进行新一轮的思考和辩经。

...

如果说上面的改编是为了过审,那大家尚且还能接受,但电影却总是有“炫技”之嫌,在完全没有必要的地方胡乱改编。为什么这部电影会叫“彷徨之刃”?彷徨是内心的善念,刃是内心的决断,这个词在原著中是同时用在警察和男主身上的,他们本身都因为自己的善意而痛苦,又因为自己身上的责任需要违背自己的本心做出选择。而他们互相博弈以及与自己对抗的过程,深刻的暴露了当今社会法治的缺失以及青少年的心理问题。

...

对于警察的“彷徨”,电影是怎么改编的?在废弃宾馆的追逐战中,警察明明抓住了男主,却因为一时心软没有开枪,放过了男主。导演以为这是“彷徨”,却导致这位警察丢失了自己的本心。在原著中,警察结局虽然有犹豫,但依旧为了自己内心中的程序正义而开枪。这枪开与不开,代表的是警察心理对自己身份定位和社会认同感的强弱,如果不开这枪,那这位警察不就和男主完全一样了?他还能被称之为彷徨之刃吗?自以为是的改编导致人物的崩坏在国产电影里已经出现不止一次了,在其中只能看到编剧满满的无知与傲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