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在前面:近两年的很少追新剧了,大多是靠以前的老剧当下饭菜。山海情、大山的女儿和今年的山花烂漫时是个例外,不仅因为还原的口音、出彩的演技和还原的布景,还因为其中的精神内核很容易打动我这种人。
山花9.0是它应得的,要夸的东西太多,只能分点写。
一、剧本
好的剧本要有连贯的逻辑、立体丰满的人物和鲜明的立意,在我心里,山花都做到了。
1.先说人物,剧中人每一个人都是丰满立体的,没有扁平的伟光正,也没有三百六十度无死角的坏。每个人,从主角到配角都有自己的性格和行为逻辑。
(1)张桂梅校长不必说,她是伟大的,是了不起的战士。正因为她的无私奉献难能可贵又稀少,所以才会觉得她伟大。
我记得职业道德的最高要求是一心为公,无私奉献,在她身上就有这样的精神。山花里的张校长是多么真实的一个人(这里要感谢宋佳老师和张校长同住了一段时间,呈现出了一个真实的张老师),她不是成天苦大仇深皱着眉头的怨妇,她是乐观积极的人。创办一个学校很难,创办免费女高难上加难——从招生、招老师到买设备、授课,凡此种种全是困难。不是说张校长不怕困难,而是她有一种乐观的精神和遇到事情解决事情的态度,单这一点就很让我敬佩。她总是有执行力的,她会在困难面前爆粗口,会去“化缘”,会被豆花米线的老板和省里的资助感动到泪流不止。这就是真实的人,会为困难发愁,但也会有解决困难的勇气。她也是与时俱进的,从剧里请女孩子们喝奶茶就能看出来,她是个很可爱的人,是一位有信仰、乐观的战士,而不是个别作品中那种愁苦怨妇的形象。
当然,人无完人,剧里的张校长有她的局限,譬如一开始对老师们的关心不够等问题。但瑕不掩瑜,局限并不能否定她的贡献。
(2)第二个想写的人是蔡虹,一个有点争议的人物形象。
编剧好就好在,没有让所有人都成为一个模板的产物,而是写出了现实困境。蔡虹是许多普通人的缩影,寒窗苦读十几年考上一个好大学,就为了找一份工资待遇好一点的工作。这有错吗?这当然没错。批评她是件很荒唐的事情,正如她说的那样,不是所有人都有无私奉献的精神和勇气,工作然后取得报酬,这是最正常不过的诉求了。有人说她不该对学生那样说话,她的态度有问题,但结合剧里的处境也可以理解。她实实在在干了事儿,学生上课不认真听,工资待遇没到位,众多情绪积压在一起有那样的反应很正常。不是说肯定她的这种行为,而是觉得即便是老师,也不可能无时无刻无所不在能够控制好自己的情绪,蔡虹是一个年轻老师,她有这样的委屈很合理,这是一个鲜活的人应该有的情绪。不应该把她打成反派去指责她,也正是因为她这样的普通人更多,才能让人看到坚守在那里的老师有多了不起。
(3)群像
这部剧的其他人物形象也很有意思。周善群、马永强,两个会照章办事但在关键时刻十分顶用的领导;蔡师傅,一个背后蛐蛐人但是会为女高发声的普通工人;严莉,一个表达能力不太好却会在接孩子们上学的路上摔进泥泞的年轻姑娘;推着小车,自己生活也不容易却愿意献出绵薄之力的豆花米线老板娘;还有党代会上的记者、副书记、厕所灯神兼搞笑担当姚小山、崇拜秋瑾和吕碧城的魏庭云、陪伴八年的陈四海、始终支持朋友的方琼……
他们都是生活中很常见的普通人,有时候畏畏缩缩,有时候却又能挺身而出。他们有自己的小算计,却也有人性的闪光点。这部剧不仅让我们看到了张校长,也让我们看到了在背后默默支持她的小人物。团结就是力量,因为他们,女高才得以办成,也因为他们,才有这样的力量为大山里的孩子撑起一片天。
二、精神
这是这部剧的内核,也是这部剧最打动我的地方。剧名山花烂漫时应该取自教员的那句话“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山里的女孩子们就是山花,她们有机会接受教育、走出大山的那一天就是山花烂漫的时候,那个时候,张校长会在她们中间笑,会为了她们真心实意的开心。
这部剧敢拍,最重要的就是剧里的精神
(1)信仰从不是难以启齿,信仰是人的力量源泉。
跟dang走,信仰共产主义是什么难以启齿的事情吗?不是!张校长的信仰源自于dang,给她支持最多的也正是一级一级的dang组织,八个人中的六名党员能让她安心,也是她坚持下去的定心丸。我不理解个别作品把信仰的力量矮化为特定个人的意图,不否认张校长的丈夫对她是有影响的,但将最根本的信仰力量全部归于个人就难免显得心虚了。山花做得很好,它敢拍,敢把信仰呈现出来。
(2)组织的支持。这一点很多剧都不拍,似乎干部形象总是反面教材一样。本剧“铁三角”:马永强、周善群和张校长,真是非常可爱的三个人。马永强有好多小九九,可是他也有一腔热血。他老说“有流程有流程”,却还是会果断拍板下决定。周善群也是,被拉去当吉祥物也没有什么怨言,在大雨里接孩子们上学也有他的身影。刘副书记也很好,会解决事,会给支持…其实有很多这样的干部,虽然他们平时有些圆滑甚至形式,但不影响他们在关键时刻有责任心,能扛事。
(3)精神的传承。001号谷雨的回归看得人热泪盈眶,放弃昆明的赵晓雷也是。谷雨之前有魏庭云,魏庭云之前有张桂梅校长。我想传承就是这样的吧,是一代一代的努力建设,是一代一代的薪火相传和双向奔赴。华坪人没有放弃张老师,张老师也没有放弃华坪的女孩子;受女高影响走出大山的女孩子们最终又回到家乡或者前往各个岗位上将这样的精神传递下去。她们中有的是戍边军人,有的是人民教师,每个人都在自己的岗位上努力,每个人都又把那种精神传递了一点。这样的薪火相传真好,真让人感动,它又让我回到还不是毒妇的时候了。
现实里的张校长曾经提到过,女高的孩子们几乎每个人都会把第一个月的工资回馈给女高,尽管张校长让她们先和家人分享,但她们还是选择回馈给母校。传承的意义不过如此,代代相传,代代希望。
三、剧组和演员
这是不能忽略的一点,也是很值得夸奖的一点。剧组结束后向华坪捐赠了600w,宋佳个人100w,剧里剧外,都很好的剧组。
宋佳为了真实,特意去和张老师住了一段时间,很多下意识的小动作就是张老师平时的习惯;黑板上的粉笔字、查早恋、搬卷子…非常多的细节都做得很好,这也就让人能连贯看完,不至于跳戏。除此以外,每一个配角的演技都在线,演得很自然。尤其谷老三,看第一集的时候气得人牙痒痒,简直想冲进电视把他暴打一顿。
编剧还会在戏里开一些无伤大雅的小玩笑,譬如宋小花、袁子弹等谐音梗。
去年大山的女儿没得奖真的很遗憾,希望明年山花能拿遍奖项。
四、记忆犹新的片段
第一个就是开学那天下大雨,大家去接孩子的场景。这让我想起大山的女儿里,文秀书记带领村民摘枇杷送出山的那一幕。两个场景重叠在一处,让人想到长征,那是为了希望而凝聚在一起的力量。
第二个是筹款。豆花米线让人心酸。卖豆花的老板也是一个艰难生活的中年妇女,可她却愿意在那个时候伸出援手。数目虽小,情意却真。
第三个是孩子留老师的那一幕。看那一集会和胡老师、严老师一起流眼泪,基础差不是她们的错,她们都是很好的姑娘。
最后是录取通知书和赵晓雷吃饺子那里。张校长对那些无家可归的孤儿来说就是妈妈,她看着他们长大,送孩子们走出大山。录取通知书轻轻一张,却承载了这么多的希望,即便是剧外的我也觉得无比珍贵。
最后就是,最近刷到了一些很抽象的言论,抽象到令人费解的程度。对于某些言论,只能用鲁迅先生1925年《苍蝇和战士》中的那段话来回复:
战士死了的时候,苍蝇所首先发见的是他的缺点和伤痕,嘬嘬,营营地叫,以为得意,以为比死了的战士更英雄。但是战士已经死了,不再来挥去牠们。于是乎苍蝇们即更其营营地叫,自以为倒是不朽的声音,因为牠们的完全,远在战士之上。的确的,谁也没有发见过苍蝇们的缺点和创伤。然而,有缺点的战士终竟是战士,完美的苍蝇也终竟不过是苍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