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妙绝伦的艺术品,单从创新性和冲击力来说实际并不低于《盗梦空间》,它值得过多的赞誉。与寻常烧脑为主题的逻辑电影不同(如《禁闭岛》、《穆赫兰道》),《漂流》并不能算是单纯的双层隐喻型叙事,它的特殊之处在于即使不去弄懂第二层含义、第三层含义,只看电影表面,这仍是一部充满少年勇气与奇崛幻想的冒险片。有心人能看破其中蹊跷,也能看到第二个故事并以为真相。反复观看,钻研背景,或者对一些现有影评解析思考后,才能触碰到第三个故事的门槛。
整个电影框架完整,开题娓娓道来,背景、风格,让人得以以一种舒适缓和的方式进入剧情。中间奇妙诡谲,壮丽惊险,无数细节与隐喻交织,宗教信仰、似有蹊跷的剧情、冲突与曲折环环相扣,细节与内涵隐藏在每一个镜头里和音乐中。末尾从叙事拉回现实,鲜明的分水岭强调真正的现实就在叙事之外,便是每一秒都信息塞满的最后几分钟彻底将中间的伏笔揭露,让真正思索故事细节的观影者思绪引爆,无数不合理与合理处碰撞,到这一刻,对真正懂得欣赏和理解的人来说,很难说清这是一种怎样的颅内高潮。
不过如此海量内容和逻辑形成闭环,即使是最资深最专业的电影人我想也很难看完就立即全部理解,因此这部电影真正让人震撼的,往往是观看全部后的思考时,在脑海里对其中每一帧用意分析、归纳、猜测、推翻、验证......让所有线索和证据逐渐在脑海里拼凑成一个完整的故事,让这个故事能够完美合理解释剧中所有细节伏笔和隐喻思路,让真相逐渐浮出水面,在这个过程中,才是比观影阶段简单的视觉刺激更为令人兴奋的时刻。
然而可惜的是,并不是所有人能体会到这种感觉,对一部分贪图求进者、疲于思考者来说,观影就是看电影的那两个小时左右,在此之外是获得不了也不想拥有任何体验与感觉的,对于此类人群打出的分数,自然会对本作的整体水平产生负面影响,观及某些“高赞评论”,也可见出这类人群的数量仍占巨大比例,自己连内容都无法串起来就归咎电影晦涩,甚至有人还能挑出剧情简单无聊这种毛病,简直是向《几何原理》中打出1星差评,理由是:印刷不行,或者是太晦涩难懂不能让大家雅俗共赏......
此片目前主流的解读也是有同有异,要素过多、暗含太隐晦的表达造成这种情况也不足为奇。但我在这里想说一种最能理顺全剧中心思想、让整个逻辑链条达到几乎无缝闭合的解读,抛开了吸引人眼球的武断和自以为是的感觉判定,力求剖析到本片最深处。
1.首先,由宗教入手,《漂流》的全剧核心之争就是“人性与神性”的平衡,亦或是“宗教信仰与兽性自我”之间的关系,也掺杂一些哲学论调,换言之给此片打上宗教的标签也非常合适。电影开头堆砌了大量宗教音乐,掺杂了大量神学信息,一方面让本作渲染一层浓厚的神秘主义色彩,一方面表现出派的成长是多信仰掺杂的,既有耶稣的圣水又有印度神话的世界观。对观众的准备工作完成立马引入派父母这两个形象,即为本作的立意最具象化“绝对理智的化身--无神论者父亲”与“绝对宗信的化身--虔诚素食母亲”,而给这两种特定形象附加的遭遇正是一波三折的爱情,母亲与父亲身份还是思想相差如此大竟然也能冲破重重世俗枷锁束缚融洽在一起生活,这个爱情故事的曲折在书中、剧中都反复提及,其根本目的也不言而喻,即为在“提及两种不同思想有冰火对立之势又实际上可以巧妙柔和形成太极双鱼般相互推进依赖。”
2.第一次餐桌吃饭议事,正式提出了本片的中心论题:是保持绝对自我人性还是信赖未可知信仰?在这场戏里,父亲展开论述:一个人不能信奉多种宗教。这句话的潜在含义即为:父亲认为宗教信仰是对某一个神话体系的认可并由衷相信其存在,而既去麦加又热于基督还掺杂点印度本土教派、犹太教徒等等方面的派,则是过于功利主义,需用主义,不够虔诚。 然而这是站在天人合一的角度来看的,而没有从最终目的为强化思想的方向去看。最后讨论无果得出的结论为母亲定论,含义为:科学、现实、兽性帮助我们现实当下,而宗教、信仰、神性帮助我们了解我们的内心,解决思想上的问题。至此短短餐桌几句话结束,但在全剧中起到作用至关重要。
3.遇到女友,这一部分是让人初看云里雾里的剧情,既然是讨论如此高尚的思想问题,为什么要掺杂一段短暂渺小爱情。这一部分直接切掉甚至也不影响整部电影。但还好知道这是李安,事实上一个稍微专业的导演都不会允许自己的作品出现这种无意义、打磨时间的无聊桥段。而这一段戏也确实是关键桥段,它主要引出两个重要线索:1.莲花是派与女友的联结象征。2.派与女友分别时,提出一句莫名其妙的“忘记分别”,这句话是什么意思?是主角记性不好?还是在分别时刻发生了特殊的事件?还是根本就没有分别?
4.随后登船,通过打饭情节引入新角色凶恶的厨师-鬣狗、人畜无害的僧人-斑马。午夜船翻,派强调父亲不会游泳又无人去救,解释后面父亲缺席,轮船入海,母亲、厨师、僧人、派在小船表面,僧人与世无争进攻性弱,代表食草动物斑马受伤蜷缩在一旁;厨师是小船明面最高战斗力,但也受困于其他三方团结的境地;受伤坐在船边的猩猩疲态初显,竟也有几分慈爱的人性光芒,处处维护派,分分明明直接表现出母亲的姿态。
5.小船流浪初期,船表面四人并没有直接食物来源,每个人都饥肠辘辘,此时僧人本就受伤的躯体也几乎失去知觉。厨师(鬣狗)在这种情况下终于忍受不住,前几天可能还受困于道德和其他人的联合排斥,但直面饥饿和绝望后无法忍受,在软弱三人中强硬的挑选最为羸弱僧人为食,但这一疯狂举动给了素食者有信仰的母亲和少年派极大冲击,派一方的阻止行为惹怒厨师,厨师愤而想出手教训,被母亲偷袭得手,但一个软弱受伤的女人显然无法进行重创打击,厨师起身一刀割破主角母亲动脉,从这里开始剧情又分为两束:1.动物隐喻中是老虎偷袭鬣狗,2.派第二个故事是厨师连杀两人后,心中的信仰与理性崩溃,有了主动向派求死的念头才被派杀死。在这里我个人是比较倾向第二种说法,理由是一来厨师虽然专横霸道种族歧视,但也是在履行自己的价值信念,并非完全的恶人,二来如果不是厨师内心自责放水,弱小未经世事的少年派也不可能有机会杀死持刀厨师,至此,船表面只剩派一人,以及三具尸体。
6.厨师死后,派一个人在甲板上,他感受不到外界的联系,眼前只有茫茫的大海,无边的天空,恐惧、迷茫、思念、悲伤逐渐被时间埋没,最后只剩下饥饿,严重的无比强烈的人类生存进食本能,让他去效仿厨师,最终一步步把甲板上所剩三具尸体吞食殆尽,食人、食母。
7.漫长的时间、空洞的世界、让派的神性和兽性分为两半,一半神性理性占据了人类身体,依旧不吃人好似原来的童真少年,一半的生存本能或者说本性、兽性外化为猛虎,仅凭本性和生存而行动。两半灵魂相互安慰,彼此鼓励,共同目标就是一起活下去。因此派反复强调老虎的重要性,它们二者缺一不可,没有理性就称不上是人,也挺过不去食人食母后的极大心理痛苦,没有兽性就没有食物,饿死了也就什么都没了。因此两者形象也正对应开头饭桌引起的本片主题,甚至在宣传电影时,没有用绚丽的幻境、飞鱼、鲸鱼,竟使用了简单的一虎一人如此简单的意向,这样表现出此片想表现的不是流浪过程和美丽景色,而是这两类思想模式的割裂与融合......
8.尸体食尽后,再没有食物,此时直接引进了一个更为关键的情节点——小船甲板下有小船舱。里面甚至还有老鼠!如果说第一个故事中每一个船上动物都对应现实中人或其一部分,那老鼠作为在黑暗船舱中隐藏的新人物,结合前面“忘记与女友分别”,其真实面貌不言而喻了。没错,在开始的开始,派女友就藏在船舱,忘了分别就是没有分别!两人相约私奔,女友在轮船中偷渡,如同仓鼠一般在平常人不知道的夹板中以罐头储备为食,甲板上斗争和杀人食人她都在暗中窥视!但她也不敢轻举妄动,这种情况她也只能含着巨大的恐惧和迷茫在狭小的船舱吃喝拉撒苟延残喘,直到派发现了她....一个非常非常饥饿并且有过食人前车之鉴的男孩、一个弱小也同样营养不良的女孩,之后的剧情也理所应当的推理出是女孩成为食物,这一点在动物隐喻中得到了鲜明印证:派将老鼠扔给老虎,老虎一口吃下。————对应现实就是:神性的、理性的一半派为了生存,决定将要不要吃这个决定交给兽性的本我,结果自然是被生存欲望裹挟,而神性的派则用虚无缥缈可能早就不存在的储备罐头维持生存......
9.至于为什么吃掉女友被浓墨重笔的渲染,而吃掉母亲则一笔带过,其最大的区别就是女友是派亲手杀死的主观能动的行为,而母亲是被人所害,自己食吃是为了生存而不得已,收到的内心谴责和冲击相对较小。杀死女友的过程,剧情也给了具象化的表现:派捉到金枪鱼,他内心深处作为有宗教信仰的少年,虽说不忍心,但仍一锤一锤的砸向金枪鱼,并给了鱼长时间的特写,金枪鱼缓缓变色,恐惧与祈求的眼神空洞洞,仿佛是一名遭受重锤的少女在哀求、呻吟。这一刻派内心几乎无法忍受,已经濒临精神崩溃,然后精神失常走向死亡。但此时他想起了毗湿奴,传说中毗湿奴救人喜欢幻化其他形态,而此时此刻,耶稣、犹大等都不如毗湿奴更容易让人相信,神性的一半让派从心底意识到:我不是主动杀人,是毗湿奴为了救我幻化成人形女友,让我得以活下去。也正是这种宗教心理的活动,再次将精神颠狂已经道德观念生存意志碎裂的派得以存活。
10.见到人形小岛,这是一个具有争议的画面,有人说是母亲,有人说是女友。不过答案只有一种且全都指向后者,说是母亲的其实缺乏依据。首先,小岛无疑是代表人的尸体,进入小岛见到了密密麻麻的猫鼬,猫鼬的含义在于暗示不合理(猫鼬在陆上沙漠,而小岛则在大海深处。猫鼬数量之多,也不符合生物链条法则),而大量的猫鼬带来的视觉冲击,简直像蛆虫一般令人作呕。小岛内有液体(体液),夜晚会产生特殊物质,这种物质不是别的,正是生物象征的酸液(胃酸),胃酸让猫鼬害怕,树上莲花竟有象征人类的牙齿!少年派惊醒带老虎离开。—————— 对应现实为 :派杀死女友后一直以其尸体为食物,但他仍在一种精神恍惚的状态,他看见了蛆虫并抓起来吃(老虎吃猫鼬),他也得到了人肉作食物,但深夜降临,万籁俱寂,没有了阳光的时刻使得他意识稍微清醒,他看见了女友的胃酸,这些胃酸甚至让虫子远离(猫鼬上树),他也逐渐分辨出了这其实是他女友(发现莲花),随后扒出了牙齿(莲花里的牙齿),这让他如梦初醒般精神清醒起来,他意识到自己在干什么,于是他想逃离(不再食尸),但仍想到自己不能完全摒弃作为生存本能的兽性(带走老虎),因为正是神性兽性相互配合才让意志坚持到现在没崩溃,于是派扔掉了尸体一部分,也保留了一部分,这一部分作为后程漂流的补给,直到漂到岸边得救。
11.得救后,老虎没有回头就离开,更是对老虎实际上是虚化的形象的最强有力证明,老虎就是派本身的兽性人性,它就是自己,也没办法告别,不是消失,而是融入在了自身。
12.另外,值得一提的是前面大篇幅说到了派这个名字,π的数学含义是无限,定义为无理数,欧几里德时期有学派提出无理数这一概念而被打压杀死,而无理数英文 irrational直译过来正是:无理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