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为大江大河番外篇的《淬火年代》(《艰难的制造》),新人物柳钧虽为70后,身上却有着85后、90后的鲜明特质:独生子女的优渥底色造就85后这批普遍晚熟、高学历的理想主义、初入社会对人情世故的水土不服……他踩的“坑”、犯的“傻”,都是我们这代人职场或创业时的真实写照。父辈的经济基础给了试错底气,却少了对“摔打”的预判,那种理想撞现实的生疼,特别能让同为85后创业者的我共情。

说柳钧“命好”、贵人多,不过是上帝视角的偏见。那些帮手从不是凭空出现的,他对技术的死磕、对原则的死守,哪怕摔得鼻青脸肿也不松劲的执拗,才是吸引贵人的“磁场”。现实创业也是如此,光熬着等运气没用,自己先泄了气,机会来了也抓不住。贵人相助,往往是因为扛过了最难的阶段,让人看到“值得帮”的可能。坚持从不是等天上掉馅饼,而是用韧性给“巧合”一个理由。

34集的篇幅有限,要塞进创业起伏、时代波澜和人物成长,难免让技术瓶颈、资金断裂等“坎”显得仓促,刚露棱角就被带过,少了些揪心的痛感,乍看像“弱化”了艰难。

但换个角度,这也暗合了柳钧这代人的成长节奏——困境更细碎密集,不像老一辈有那么多“标志性大事件”,而是在一个个快速迭代的难题里连滚带爬地成长。就像现实里的85后、90后,职场或创业的坎常常“一波未平一波又起”,来不及细想就得往前冲。张新成演的那股“刚摔完又攥紧拳头”的劲儿,弥补了过程的简略,让人从他的眼神和状态里读出没被细说的挣扎。

说到底,篇幅带来的“简化”虽有遗憾,但剧作抓住了核心:不是具体的坎多难,而是面对坎时那代人特有的反应——带着理想主义的狼狈,又藏着不肯认输的韧性。这比刻意拉长苦难,更能戳中目标受众的共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