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部关于“忏悔”的电影。

电影的主题可以从很多方面探讨,此篇提到的观点仅代表个人。

抵制战争、歌颂母爱是影片的一个层次,但更深层次的是对人性的忏悔。小男孩用石头磕破的疤痕是来自人性深处“邪恶”的印记,是难以摆脱的原罪。邪恶的人怎么才能建立一个新的和平美好的世界呢,邪恶就会引发战争和杀戮,曾舅公想要通过塔困住所有的恶来解决问题,带有“逃避”的意味,而世间的邪恶从未停止,小男孩的拒绝的理由就是他自认为是一个“有罪之人”,可见曾舅公的方法是无用的。

男主的名字叫“真人”。“真人”这个概念来自尼采提到的“超人”,男主的名字寄托了宫崎骏对美好人性的希冀,呼吁大家要在成长和冒险的过程中去成为一个“真的人”。鲁迅在《狂人日记》里也提到过“难见真的人”,继而想到他提出的“吃人的基因”和“救救孩子”。吃人的是封建礼教,而执行“吃”这个动作的原动力是人性深处最复杂的恶。因此鲁迅在文章最终以狂人的视角惊叹,自己也许在某时某地无意识中吃了别人,这是因人性中隐藏的吃人基因细思极恐的表现。结合时代背景来看,《狂人日记》发表于1918年,当时大家都鼓吹个体自由,追求人性之美的时候,鲁迅看到了人性的中的黑暗和邪恶,并对其表示忏悔,完全是反其道而行之的,这也正是鲁迅的高明之处。百年后的今天,我们在宫崎骏的收官之作里也看到了类似的东西,这是一种对人性的反思和关怀。我们无法抵抗过去罪恶的积累所带来的伤痛,那么我们有没有可能停止罪恶的滋生,发掘人性里闪光的东西,为后人构建一个新的世界?

电影中母亲那部分,我想应该也没有网友们脑补的那么离谱。母爱是世间至纯至善的东西,是指引着人不断探索、勇往直前的力量。电影里真人的母亲是火神,是正义和爱的化身,她会在关键时刻保护哇啦哇啦,也带领着真人冲破黑暗,回到人类世界。所以母亲的爱是巨大且无私的能量来源,爱孩子也爱这个世界。个体内在强大的精神驱动,都源自母爱。人类一次次在爱里重建、成长、认识这个世界,在爱里思考“你想活出怎样的人生”。所以电影里对母爱的歌颂,是类似于一种精神内驱力的东西,是不可缺少的。

关于继母的产房,我理解为一种对现实世界的逃避。继母也是背负着愧疚生活的人,她的出场状态就抑郁寡欢的。嫁给离世姐姐的丈夫,分走了姐姐生前的幸福,她时常感到愧疚,这是其一;继子对自己的到来充满抵触,这是其二;继子受伤时她自认为没有保护好姐姐的孩子,这是其三。她感召到家族的呼唤,去塔里生产,这也是一种避世的表现。但是懦弱和逃避不该是对抗这个世界的方式。在这里我认为宫崎骏用怀孕母亲的选择来预示着我们对待后人的态度。我们不能也不该让后人继续活在这样一个黑暗的环境里,靠牺牲某个个体来守住所有的罪恶,而不是对抗罪恶。最后真人将继母拯救出来,困住罪恶的塔轰然倒塌,孩子也在现实世界降生。我们的后人要选择什么样的人生暂且不知,但可以看到的是,真人选择了自己想要的人生,不逃避且真诚的活着。

看完电影之后一直有一个疑问,这部电影的原名是《苍鹭与少年》,电影里的苍鹭到底指的是什么?我想这也许是宫崎骏自己,也许是人生路上种种扪心自问的瞬间。你有相见而不得的人吗?你后悔过吗?你想这样活着吗?你勇敢吗?你怕吗?如果再来一次,你还会这样做吗?

一次又一次,宫崎骏在电影里这么问大家,我也一遍遍问自己。

这部电影跟宫崎骏以往的风格有很大不同,可以展开讲述的有很多。但从整体上看,这是一部充满人文关怀和哲学思考的作品,值得反复观看。电影散场时,感觉心沉甸甸的,有一股暖流注入身体。在评论区看到一位朋友说,走出电影院,手里的票根像是从电影里带出来的一块积木。狠狠感动了。我觉得中文译名很好,你想活出怎样的人生?这个从童年时期便围绕在耳边的问题,如今这位老人在收官之作里又问了一遍,像是临行前放心不下孩子的老爷爷,仍然叩问着这个时代的每一扇心门。电影里真人母亲留给他的那本《你想活出怎样的人生》,宫崎骏也留给了我们,这部电影就是。文笔拙劣,实在写不出心中的感动,84岁的宫崎骏对这个世界仍然保持如此真诚的用心,还能在电影里传达对人类的关怀,我凭什么还为工作emo啊,落泪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