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年金鸡的时候没有看,但从那个时候似乎就比较有争议了。在某一天的一个中午,在一个一天只有一场排片的小城,一放学就自己跑去看了。
从远古时期到现代,其实前面情绪堆叠得挺好,但是远古时期那段时不时冒出来一下子变得挺割裂,情绪到位了又被打断。
很多同样的场景再次出现但却已时光荏苒。
全片都使用固定镜头对着一个场景拍摄,到最后这个历经了几千年的地方,这间历经几百年的房子。在R和M坐下的那一瞬间镜头缓缓向后拉远,也终于看清了“镜头”后房间的样子,窗户,再到房子的全貌,再到这个小镇的样子。M记得了,她全部记起来了,她喜欢“这”
我们都以一个固定的视角看了这个客厅里发生的的悲欢离合,有新婚的欢乐,有生命的诞生,还有临终的最后一刻,这和人一样,经历很多。最有感触的是M50岁生日的那一段,30岁的时候以为50岁遥不可及,但转眼就到了50岁。本该可以做的事却屈身于生活,想去巴黎,却又说着明年,然后年复一年。这其实另我想到了一句诗“欲买桂花同载酒,终不似,少年游。”令人庆幸的是,她做到了,也非常开心。所以应该是柴米油盐,还是诗和远方?但可惜我是理想主义者
在观影过程中我一直在思考到底怎么定义“家”。后来想想,有爱的人的地方或许就是家了吧。(还蛮温馨的
结尾不同时期不同住户同一个客厅不同画面的场景拼贴叠在一起。最后这次只剩下了一间房子…一扇窗户,那一扇亘古不变映照了时代变迁的窗户。
一点题外话,其实我想到了这个老影院的一号厅,一个陪伴了我许久的影厅。同安的电影排片一直执着于营业销售额的状态,以至于部分不那么热门的影片想在同安是难上加难(有的根本不排,排则阴间时间)。影剧院总能给我惊喜,每每在中午都有那么一场足以让我下课飞速过去在上课前回到学校。
每一次都是排在一号厅。记忆最深刻的是前段时间的《编号17》由于学业我没办法跑去看观影团的IMAX场,同安又没排,为此我还懊恼了几天,直到我习惯性的打开购票软件,发现老影院的一号厅,依然在中午排了一场。

我想,这也许就是我的“here”吧,发现有排片之后的激动,坐在影厅里看到心心念念的影片时,这种感觉是忘不掉的。这个影厅承载了很多回忆,有为了赶场狂奔而没吃午饭最后坐在里面啃面包,也有在里面因为影片情绪波动…结束后赶着回学校大喘气。这对我的高中生涯来说是难忘的。在那个迷茫,青涩,透不过气的日子里,依靠这一场又一场的电影续命,当我坐在里面时,是心安的。
我想到了多年以后,我仍会记得此心安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