赶在冬奥会,也看着这部体育类的电影,这类电影在国内市场其实很有限,且拍摄手法多受限制。《超越》采用了双线同步的手法(有专业名词但我忘了),明暗线同步进行来展现超越的前半生。
《超越》是以运动员退役后切入,这里需要注意一下年代,现如今运动员的福利保障要好了很多,大部分运动员退役后继续服务体育行业,而《超越》所展现的是更早以前的运动员处境。
其实不论是超越,电影中其他运动员的处境实际上也不太好,这里是为了突出运动员的退役处境,在由于媒体的爆料性采访,所以我们经常会收到一些消息:比如某某冠军在街上贩卖金牌为生,或是曾经的冠军沦落给人洗车的消息,令人唏嘘。
每个行业都有金字塔,处于顶端的运动员尚且如此,更何况那些没有走出成绩的体育生,文化落后一身伤痛,并且没有一技之长,退役之后就面临着社会的淘汰。也正因为这些事实,导致家长实际对孩子去走竞技体育极其担忧,即使这是小部分情况,却也是确确实实存在的问题。
电影其实并没有说明清楚这个问题的解决,只在最后的寥寥镜头里去表现运动员退役之后的生活,从片子开头明写“终点之后是什么”来点名主题,到后来的“一直跑下去”作为回答,电影的整体结构是完整的,但是对于这个问题的思考却很有限。
仔细剖析主角的人设弧光,超远实际自身性格有一定的问题,由于常年练习体育,文化水平不高同时生活环境单纯,他前路走的很顺,有一定的天赋把持,付出努力就可以获得相应的成绩。所以他的性格张扬,同时也有几分偏执,也为后续的挫折与变化埋下了伏笔。
终点之后依旧还是起点,开始我们还会同情超越,认为他受了伤,是世界亏待了他,可短短电影的时间后,就会忘记他曾经历过什么,我们高高在上地看着颓废的超越,指责他将自己过得一塌糊涂,指责他的变化,没有了棱角。
但实际上这个世界就有一些人,就像是被抛弃的人,被灯光,被所有人抛弃,风光一时后,他们穷尽心血可能都不能再回归普通,过不好普通的一生,退役的运动员安稳生活,就是他们对世界的抗争。
如果电影的深度再高一些,它就能影射出更多的社会现象,但能看出所有人都已经尽力。
体育类作品本身的优势是它自带热血与励志的效果,但其实体育行业的人经历有着一定的同质化,所以如果单纯去表现体育是极其无聊枯燥的,所以也很少是纯体育类作品。
但每个人的经历是由多种因素的影响,所以在创作体育类作品的过程中大多也会往这方面去注重,通过多方面的叙述使作品变得丰满。
纵观国际,体育类作品多少也与其他的元素相结合:例如印度阿米尔汗的《摔跤吧爸爸》,在主写摔跤运动的同时引入对家庭的思考,印度女性地位的考量,再如高分电影《弱点》,也是爱与救赎的比重更大一些,不算是完全的体育电影,再比如小说《旋风少女》,也是彻彻底底的玛丽苏核心。
体育类作品不吃香,原因是受众人群小,同时外行人的共鸣感比较低,《超越》的观众本身很多就是体育生,正常观众如果想了解体育多少是直接通过赛事,而作品作为一种主观输入,更多是一些感性的角度,去了解或是展现这项运动更人情气息的手法。
《超越》:这个世界就有一些被抛弃的人,安稳就是他们对世界最大的抗争。
©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