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说了多少次多少次的隐退,但是等真看到这部电影的时候我才明白,《苍鹭与少年》可能真的是最后一部只属于宫崎骏的作品了。

...

“刚出生的孩子已经忘记如何飞翔了”,这是电影里的一句台词,也是宫崎骏制作这部电影的初心。作为全世界硕果仅存的动画大师,他对动画电影的理解也曾飘忽不定,而最终在《起风了》之后,他还是决定将最后一部作品献给自己以及早已长大的我们。

...

初看这部《苍鹭与少年》,大部分观众都会直呼“看不懂”或者“不好看”,但它又是继《千与千寻》后第二部拿下奥斯卡最佳动画长片的电影。如此两极分化的评价并非偶然,《苍鹭与少年》与宫崎骏以往的任何一部作品都不同,这部电影大量的采用象征、隐喻的拍摄手法,并不寻求观众的理解,更像是为了给宫崎骏本人的审美一个交代。而当一个童话失去了它最底层的群众——孩子时,童话也就不能被称之为童话。宫崎骏老爷子在成年人和孩子之间周转了一辈子,这部电影是他给自己的礼物。相当高的观影门槛背后,隐藏的也是宫崎骏本人的服老和释然。所以说,《苍鹭与少年》可能真的是最后一次绝响了。

...

说回电影,如上文所说《苍鹭与少年》并不是一部迎合观众的电影,所以要真正的看懂这部电影,就得事先对宫崎骏本人以及吉卜力工作室之前的34部电影有足够的了解。

...

在宫崎骏的世界观中,主角或多或少会对天空、大海和森林这类自然风貌有执念。在这类自然景观中,宫崎骏最爱的永远是象征着自由的天空。从1984年的《风之谷》、1986年的《天空之城》、1992年的《红猪》到2013年的《起风了》,宫崎骏用他艺术生命中将近1/3时间,为世界构建起了对天空最美好的想象。而在《苍鹭与少年》中,宫崎骏对天空的描绘是十分含蓄而隐晦的。

...

一方面,宫崎骏在电影中引入了苍鹭、鹈鹕、鹦鹉等鸟类,其中尤以鹈鹕对天空的向往最甚,开头的那句“刚出生的孩子已经忘记如何飞翔了”就是一只将死鹈鹕的台词。在某种意义上,受诅咒的鹈鹕也许在电影中同样在隐喻人类,而结局中的解放鹈鹕也映衬着天空和自由的开始;另一方面,男主直人的身上也始终有天空的影子。直人房间的被单上满是螺旋桨的符号,父亲的工厂负责在战争期间专门制造飞机舱盖,而直人本人更是一个宫崎骏心中理想的飞行员,或者换句话说,35部作品中的男主或多或少都有飞行员的影子。他真的是太爱飞机,也太向往天空了。

...

而在这部电影的背后,也同样是老爷子深刻的反战思想和对现实的深恶痛绝。历经了60年的动画岁月,宫崎骏的反战思想从未改变,但他也不像拍《红猪》时那样,需要通过“典型人物”一笔一划的尖锐表达出来,2013年的《起风了》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

...

男主直人的父亲身上处处都是军国主义色彩,首先就是父亲的职业,生产战斗机舱盖的工厂主;再者在父亲的性格上,在直人受伤后父亲的第一反应并不是关心直人的伤势(不是不爱男主的意思),他首先想到的是去帮直人报复欺负他的同学,以一种粗暴的方式来解决问题;最后,当妻子儿子失踪时,父亲去寻找妻儿时带的装备也很耐人寻味:武士刀、指南针、笔记手册外加白手套,日军军官的气态呼之欲出。这样的一位父亲形象是一位战争年代极具代表性的狂热分子,而宫崎骏是如何在这位父亲身上表达他的反战思想呢?

...

而电影的主线剧情藏在这一重重的象征和隐喻后,徐徐展开。在看完电影后,我们不得不面对一个问题,电影的主线是什么?或者说,电影的主线真的是男主去到异世界,找回母亲/后母吗?如果说这真的是电影的主线,那为什么已经逝去的母亲以及已经怀孕的后母,会和男主一样进入那个异世界?

...

孤独感始终是宫崎骏在电影中讨论的重要话题,在1988年的《龙猫》里宫崎骏也是用同样的手法,将失去母亲的孩子“流放”到乡村。而在《苍鹭与少年》中,为了加强这种孤独感,不仅出现了前作中熟悉的元素,还更多的使用了现代电影中的镜头语言。例如直人的房间装饰大量使用青色和白色,直人的衣服也是类似“病号服”的竖条纹白衬衣,《苍鹭与少年》使用了很多冷色调来强调孤独,以这种冷峻的视角去看世界,是在宫崎骏电影很少见的。

...

《苍鹭与少年》是宫崎骏故事的结束,在全世界范围内也获得了一致好评,第二次获得奥斯卡最佳动画长片不再是对宫崎骏的嘉奖,而是为宫崎骏的一生画上一个圆满的句号。而在20年、30年甚至50年后,我们也会带着儿孙继续欣赏宫崎骏的作品,这便是他个人的魅力。感谢《苍鹭与少年》,能让我们的20岁,依旧有宫崎骏的身影。而只要有宫崎骏在,我们的童话世界就从未崩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