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编温静导读:今晚(11月18日)东方卫视播出的《一路前行》第二集中,胡歌、刘涛和陈龙来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可可西里审视人与自然的关系。三名环保行动者的实践、困惑、纠结、思考“高透明度”地自然、朴实,真切的呈现在荧屏,观众们好像经历了与三名环保行动者的“共同体验”。在这背后,节目用纪实艺术赋能环保,探寻人与自然这一方程式的最优解,找到环保理念传播的新思路的同时,更让我们读懂《一路前行》破圈的秘诀究竟是什么。

...

来源:CMNC—主编温静

文/朝明

在我国当下色彩斑斓的人文思想话语谱系当中,有关生态和环保的各种话语已经成为广受关注的焦点议题之一。

日前,由上海广播电视台联合哔哩哔哩出品的大型环保公益纪实节目《一路前行》自播出以来引发行业关注,并在年轻群体之间产生了深深的触动和共鸣,多个社交平台中得到了众多“自来水式”的推荐。

...

而在今晚(11月18日)播出的节目中,《一路前行》来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可可西里审视人与自然的关系。三名环保行动者的实践、困惑、纠结、思考“高透明度”地自然、朴实,真切的呈现在荧屏,观众们好像经历了与三名环保行动者的“共同体验”。在这背后,节目用纪实艺术赋能环保,探寻人与自然这一方程式的最优解,找到环保理念传播的新思路的同时,更让我们读懂《一路前行》破圈的秘诀究竟是什么。

1

记录的真实

用纪实呈现还原公益的“纯粹”

公益行动是主体,拍摄记录是辅佐。在“世界第三极”的探索,节目没有过多情绪渲染、前期铺垫,开场后直接切入本期节目中三位环保行动者前往可可西里无人区的驾车画面。正是延续着节目“参与式记录”的新模式,《一路前行》在前期拍摄中一直给予着三位环保行动者足够的“行动空间”,由他们来把握着节目推进的主线。

...

而在后期处理中,《一路前行》也尽最大努力地去还原纪实的“原生感”。本期节目中,没有过多背景音乐的铺陈,也没有多余的旁白,但是产生此处无声胜有声的力量,我们看到了环保行动者在保护站“力所能及”的行动、看到了他们和巡护队员直接推心置腹地聊着过往的故事和守护一片自然生态的初心。

正是纪实化的呈现、去剧情的处理,还原出了《一路前行》作为环保公益节目的“纯粹性”,更让我们有了“新鲜”的发现:原来公益节目,也可以具有高度的观赏价值。

...

这一点在本期节目的“厕纸之争”片段中有着明显的呈现。几位环保行动者针对“要不要把厕纸带走”这一问题的现实操作性进行了争论。但这种争论并非传统节目中所被“建构”、所“设计”的看点、噱头,《一路前行》所呈现的,是在环保公益这一大的“行动框架”下的问题思考与探讨。它并非人为制造,而是植根于节目对环保公益行动的真实记录中。因此,记录层面的真实是《一路前行》一以贯之的,更是用这种方式将公益的“本色”高度还原。

2

呈现的真实

用行动过程主导叙事的推进

是否进入可可西里这一野生动物的天堂,成为了本期节目中关注的焦点。作为无人区,这里的自然环境得到了较好的保护,保护这里的洁净是炎黄子孙共同的责任。如当地的巡山员所言:“踩下的一脚都有可能是人类在这个地方的第一个脚印”。但是不打扰原有的自然状态,却和节目的“行动呈现”和视觉上的“高度可见”产生了“相驳”。是否跟着巡护队员进山,成为了摆在大家面前的顾虑。疑问接踵而至:“观众看到我们进去,他们会怎么想?”“我们到底想做什么?我们是否需要去打扰它?”......

...

本期节目中,我们继续看到了《一路前行》的重要创新——作为“过程”的叙事。传统的节目设计大多是作为“结果”的叙事,摒弃掉节目纷繁复杂的设计过程,最终呈现于观众眼前的往往是最为精彩的瞬间“凝练”。类似于《一路前行》中的这种“拍”与“不拍”的纠结可能是搁置于幕后的。但《一路前行》却在作为“过程”的叙事中重塑节目的推进。

与第一期节目相同的是,第二期继续展现“过程性”,节目大篇幅还原了三位环保行动者和导演交流的过程。节目不回避摄制团队和环保行动者对于行动方向和其“本质”的拷问、分歧。

在笔者看来,恰恰是这种“行动”叙事的推进方式,得以将对“原点”的反思更清晰地呈现于观众面前,更将人与自然关系的问题思考与屏幕前的观众“共享”,形成思考的“交汇”。与其说这种叙事模式是一种“另辟蹊径”的创新,不如说其进一步的意义在于反思环保公益节目的初心。

3

感知的真实

用真挚感受赢得价值的认同

对可可西里最好的守护,每个人心中都有各自的考量,节目中,三位嘉宾最终决定放弃进入无人区,出于他们对于生命和大自然的敬畏,也向观众传递“唯有了解,才会关心;唯有关心,才会行动;唯有行动,才有希望”的节目核心价值。为了不被外界干扰,呈现真实状态,选择“不去打扰”本身就是一种强烈的“示范”作用。而通过对这一过程的还原,也将行动者们的心理活动过程展示于荧屏中央,让观众们深刻感知到可可西里自然生态的脆弱、平衡稳定的生态环境的可贵。正如胡歌所言:“更重要的是要让观众去了解可可西里自然生态的规律”。

...

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生态文明是人民群众共同参与共同建设共同享有的事业,要把建设美丽中国转化为全体人民自觉行动。”

增强全民生态环境保护和生态文明建设行动自觉,每个人都是生态环境的保护者、建设者、受益者。新时代新担当新作为,《一路前行》充分发挥公众人物的榜样作用,让环保理念得到最大化传播。而节目中三位环保行动者零片酬、纯素颜、日常化的拍摄也足以看出节目难得一见的诚心诚意,这种理念传播的终极“嫁接点”便在于感知的真实,让观众即使“不在场”,依旧能感同身受。在此基础上,更巧妙的设地向观众传达敬畏自然、敬畏生命的理念,用最真挚的感受去赢得价值理念的认同。

...

而节目倡导尊重自然、爱护自然的绿色价值观念,也有助于引导全社会建立生态文明情感认同、价值认同和行为认同,唤醒民众向上向善的生态文化自信与自觉,形成全社会崇尚生态文明的良好风尚,为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中国凝聚广泛社会共识。

除了感知的传导,《一路前行》更深层次的价值在于思考的唤起。节目末尾的“自我追问”便值得我们共同反思:“人在自然里到底起到了怎样的作用?”“人类在自然界要如何进退?要以何种距离和方式,和其他生命共生共赢?”这些追问不仅投向个体,更投向我们整个社会。从实际效用层面而言,节目不仅促使个体思考自我行动、群体行动的意义,更推动社会各主体形成协同力量,促成更多环境友好行为,以文立心,引导公众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

...

如同可可西里自由流动的水系一样,《一路前行》静水深流地寻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真谛。在娓娓道来、循序渐进中,带给人们深度的思考。

正所谓“不喧哗,自有声”。更为关键的是,以价值含量驾驭信息流量,《一路前行》所引领的创作理念对行业具有重要的启发意义——用创作过程的真实换创作者与观众沟通的真诚,再用这份真诚换来共同促成环保事业发展、生态文明建设推进的“真心”。或许,这也是《一路前行》得以在多圈层顺利“破圈”的重要密码。

从平台层面,环保理念的大众化传播让观众感受到播出平台的社会责任感。多年来,纵观东方卫视人文节目布局可以看出,聚焦社会议题,不断进行题材深耕,在提高观赏性的同时进行文化价值输出,为大众传递积极的精神价值是其一以贯之的平台使命。而《一路前行》的热播热议也再次表明上海台除了向行业输出批量优质内容外,还不断提升内容的社会意义,用可知可感的内容引导大家践行公益,用真诚的姿态为社会贡献一份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