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胡歌和孔笙的粉丝,完全想不到这次呈现出来的效果竟然会是这样,甚至让我一度怀疑孔笙导演是不是只是挂名。

首先想说,正午一直试图构建一个乌托邦,表现人性里的光辉点和真善美。但主旋律也有优劣之分,口号是最虚假的东西,相比之下同位主旋律的《山海情》就好太多。它把关注点放在具体的人和事上,再加上那从土里长出来的台词和口音,每个人物显得那么生动丰满。经过疫情的三年再听《县委大院》这通篇的口号只觉得无聊和讽刺。不知道是不是这种题材真的离不开开会和口号还是导演编剧没有足够的能力处理好。以前看孔笙的剧虽然有时会觉得节奏慢,但收放自如,详略得当,一看就停不下来,可是这部让我中途好几次想要弃剧。很多线讲着讲着总感觉莫名其妙的结束了,或许也算交代清楚了吧,但总给观众留下一种什么都没讲完的感觉,这跟孔笙以往对每一段剧情结束的清楚的节点安排真的完全不同。再加上后期修改台词配上的几句音和切走的镜头,我只想骂娘,天杀的审查制度去死吧。
前面的忘记了很多,就说还有印象的最后几集吧。工业农业的发展问题,老龄化问题,城乡差距问题,土地问题是这么容易能解决的吗?看起来把当时的政策和困境拿出来探讨,可哪一个都是浅尝辄止,像在过家家。发展和环保你梅晓歌的做法就不算一刀切了吗?他最后和曹立新的对话我只想说“你清高,你了不起,你现在可以教训别人了。”曹立新这个人物相比梅晓歌起来反而更丰满,有一股“奸雄”的味道。还有被清栏的小猪崽围炉夜话等等,上面的政策可以变来变去,可时代的一粒尘落在人民身上就是一座山。去看《活着》《霸王别姬》,去读《秋园》,你们一拍脑袋决定的东西,人民要用一生去消化。艺术工作者不去记录人民的痛苦,为弱者发声,反而去共情美化这些尸位素餐的人。

以及在孔笙的剧里我竟然也能看到一个人突然没有任何铺垫地死掉,简直惊掉我下巴。编剧安排肖俊学去世的意义,要么就是想为林志为上线做铺垫,这就很过分了,肖俊学这个人物完全变成了推动剧情发展的工具人。要么是想凸显基层干部多伟大我们看不到。抱歉别再跟我们展示你们的伟岸形象了,把人民折腾得连活着的基本尊严和权力都没有的,几千年来承受着深重苦难的是人民不是上位者。再说就算你是这个目的也完全会有更自然的处理方法。肖俊学去世的那一段给我的感觉就是“他遇到意外了,他进医院了,他去世了,大家伤心惋惜了。”好像赶紧需要这个人物下线,下一幕就要开场了抓紧清场吧。我还是想问这是孔笙吗啊啊啊???

最后说说我的老大胡歌吧。我不能强求其他粉丝怎样看自己的偶像,只想说我们的偶像不是那种接受不了批评,只想被粉丝一味追捧,没有理智和客观思考的人。既然是不见面的朋友,那么就应该对他持朋友一般正常的态度。迄今为止,我还是觉得他在《琅琊榜》里的表现是最好的。而之后的《猎场》《县委大院》,我在看的时候总能意识到这个人现在是在演戏,不能完全代入到里面。他为这个人物设计的动作,表情,语言节奏也可以体会到是精准的,但就是给我一种刻意的感觉。在和李光洁对戏的时候,台词相比之下还是弱了点。听李光洁说台词,简直是种享受啊。以及还想夸夸张新成,初入体制的局促、对长辈的尴尬、对老油条同事的愤怒、对感情的温吞、对村民的一腔热血……他把一个刚刚踏入社会的理想主义者演得真好。张新成不愧是中戏音乐剧的,台词真好。

最后想说,别给孔导布置这种作业了,真浪费他的艺术才华,他还能拍几部作品啊,应该利用每个机会多去尝试一些新鲜的题材。正午这两年疲态了啊,即使还是那么优秀的演员,那么认真的团队,那么真实的道具,那么好的审美,但已经很久没有像《父母爱情》《战长沙》《琅琊榜》这样级别的作品了。这次的最后一集那种讲一下每个人大团圆,让梅晓歌强行上价值四分钟,像小学生写作文的尴尬结尾。看到刘喜骑上小黄车真是梦回去年的《开端》,连刘喜这个懒汉都会送外卖了。一单几块钱,风里来雨里去,被困在算法平台里的外卖小哥在你们眼里是多么好的职业啊?生在红旗下,长在春风里的新时代青年,你怎么可以不感恩这个美好的社会呢?你怎么能不相信未来一片光明呢?刘喜都爬起来送外卖了你怎么还躺着啊?曹立新梅晓歌说现在的年轻人不跟从前的他们一样了,爹味简直要溢出屏幕了。你们自己愿意选择体制内,愿意陷入对权利和宏大的迷恋中,为什么还要强迫新一代的人也同样甘愿为体制抛头颅撒热血?新一代人面临的困境你们又怎么能够感同身受?

还是想说,唉,孔笙你怎么会这样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