氤氲的梦境中,驶来一条独行船,竹影婆娑,也算是看到一次东方意境式的《金色池塘》。
因为当时没有太多时间聊这部电影,所以只是简单留下了一些初印象,现在倒挺想好好谈谈的。
要怎么去处理中国式家庭中三代人之间的生活面貌,这极为不易。我们惯常在银幕上体会黏着式的、“剪不断理还乱”的东方家庭关系,但影片却敏锐地传达出这种“传统关系”如今呈现出的脆弱性。一个屋檐下的一家五口,历经三代,最终分割为三个略显封闭的现代住宅,应对且经营着各自的难题和生活。一场三代的家庭聚会,需要大家长在其间牵扯、粘合才得以同聚;三个家庭矛盾重重,亲子关系在每一层都显得别扭且尖锐,但唯独爷孙间有了良性的爱意表达和情感沟通。然而,影片一开篇爷爷的病情,就预言着一种既定结局和隐藏的忧心与疑问,我们曾体会且信仰的“家”的传统故事,在未来又该如何书写呢?作为现在正在目睹着这个变化,看着近年开始努力扮演外公角色的 家里大哥时的我,有时候也会产生这样的疑问。
另一点想谈谈的是,影片选择的创作风格。极简的视听语言,纯粹净美的自然风光,生活化的场景片段,在确定了这一去戏剧化而趋向生活流的总体基调上,导演又克制地设计了很多意识流的手法,比如开头的梦境,比如反复出现的倒影、反射,又比如一些似乎有点自述和总结式的生活心得台词,将整体氛围又推向了男主人公自我意识的言说和表达。
我想将影片的这种创作方案称之为一种“灵与肉”的镜头并置。为什么这么概括呢,那就得从影片中两个女人谈起,“幽灵”般存在的妻子元勤,以及老爷子现实的“暧昧对象”老吴。 大姐淑贞一开始就非常愤愤不平, 自己的父亲在母亲去世一年后,便非要和另外一个女人在一起,这让她无法接受,而善解人意的二姐,对父亲的“陪伴需求”和“情感需求”,试图表示理解。在镜头中,我们其实也常常能看到元勤的灵魂时不时出现, 尤其是外孙胖胖去找外公聊起外婆时最为明显,现实的树文隐去,在玻璃镜像中的丈夫才仿佛与阴阳相隔的妻子同处一个世界,相顾无言泪千行。但伴侣逝去,家庭分割,老爷子终究面临的是现实的孤寂肉身,所以,他和同样肉身孤寂的“老吴”彼此都需要重新建立一种对话、联系和羁绊。
抚慰老爷子的精神世界的同时,又努力袒露他现实中的苦涩与难言,导演的这种手法也成为了他对这部作品的极致关怀,而这种一以贯之的关怀,也让很多在影片中能被上升为一种“原生家庭之问”的话语,不再是流行式的尖锐和疼痛,而是保有着爱意的生活可能性,让那些还在攻克亲子关系这一难题的“母亲”“父亲”“儿子”“女儿”, 不再面目可憎,而是风趣、可爱的独立个体。或许,这才是我们真实的一种家庭生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