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部以受害者主观视角展现校园暴力的现实主义影片。

它试图反映校园暴力背后的家庭和社会原因,校园暴力可能是因为控制欲强的父母,家庭的贫穷,校园小环境的逼迫,也可能是人性中的恶与弱。

这部戏是有结构的。先从出狱后的陈念从use to be和看到沉默寡言的少女,闪回,回忆了过去,与结尾进行了镜相呼应。女主以成熟细腻的演技,让人产生了看下去的浓厚兴趣。也从一名青年女性的视角,将它的受众(青年人)也想起过去的阴暗时光,激起广泛共鸣。如果刚开始就切入少年陈念的视角,显然不易于产生共鸣。

从镜头上来讲,这部戏主要是受害者主观视角,跟随拍摄,大量特写镜头,让观众体验到主角的遭遇,突出校园暴力对于少年的创伤,引起共情。使用了大量的镜面反射镜头。如在片尾陈念探监时,两人的表情在玻璃出现的重影(两人隔着牢房但心在一起),此时无声胜有声的情绪和释放。如两人押往监狱,隔空对话,再到两辆车在高架桥上分离的镜头,都充满了象征的味道(象征两人的分别)。

导演选角不错。女主无论从年龄还是从表演风格来讲,完美适合这个角色,大量特写镜头丝毫不在话下。对于易烊千玺来说,大量特写镜头,对他来说演技挑战最大,但效果异常的好。男女主在小屋里的对手戏和对白,体现出少男对少女性的好奇,男女少年之间观念差异的细节,小插曲冲突,两人从陌生人,偶遇,共同遭遇,以及本质里善良的一面,让男女主分别都有了成长。女主学会了信任,男主学会了保护,这样的过渡不至于让男主保护女生的动机削弱。

当然,跟许多电影一样,这部戏也有缺点,而缺点,我在第一刷时就能感受到违和感。直到二刷,细细做笔记,才发现是有比较大的缺点:

第三分钟,小蝶长期受校园暴力,而外表除了神态不对劲,没有其他任何伤痕甚至连泪痕都没有,皮肤水嫩嫩,这显然不符合长期受欺负的受害者状态。小蝶跳楼后,一些陈念的主角视角展示围观学生的麻木不仁(重复镜头有点多,让人感觉可以再精简),让我想到这应该是一部讽刺的影片,这是初步的印象,但后面发现它又讽刺的不彻底,不知道是不是删减的原因。

第八分钟,审讯室警察问话。陈念受审时,有用到闪回交代悬念,透露小蝶死亡线索的时候有闪回,交代小蝶自杀线索。但闪回内容与台词形成强烈反差会更好。比如陈念说,这个学校不需要有朋友。这么一句深刻而有暗示性的一句话,应该有一个闪回,而这时候并没有出现闪回,只是平静交代。

第十分钟,陈念因同情小蝶的行为,受到了施暴者的特别“关注”。她回到教室,见椅子上的红墨水,她扫视全班,不知道是谁做的。其实作为有着ptsd的学生来讲,看到红墨水会立刻意识到自己成为了下一个暴力目标,产生惊恐情绪,一个班级有没有暴力,暴力嫌疑人是谁,她肯定知道,根本不需要扫视全班。但是这里的处理,则是显得陈念不知道谁是嫌疑人一样,至少要有个镜头是陈念稍微停留在嫌疑人那边,而不是不留下任何镜头。在扫视之后,烘托的氛围音乐才迟迟开始,不及时,这不符合一个长期在校园暴力环境下的情绪反应。如果说这个是处理不够好,那么反派角色居然没出场——明明是施暴者魏莱等人出场的机会,但很奇怪,几个参与者集体失踪。

第十一分钟,陈念第一次在校外被围堵暴力后,女主居然毫发无伤回家,感觉好像没任何事情一样,表情中居然还淡定自若的,形成割裂感。我不明白是不是因为素材剪辑的原因,还是没有做好场记,严重怀疑使用错误的素材。

第十八分钟,和男主邂逅这一段剧本细节不到位。主要是邂逅的太过巧合。女主第一次被打后,就邂逅男主,中间没有陈念进一步被精神虐待的情节发展和情绪积累,仿佛保护着就像天神降临一般。陈念看到男主被暴打,处于做好事的心理报警,但电话没说地点,可能是还没有说完,手机就被抢了。陈念报警电话才说两句,就被小混混判断打了110,这个就好像小混混聪明绝顶了一样。一个路人打个电话,才说两句,你就能断定别人打了110,审问和看电话记录的交代都没有。男主逃脱的方式也比较奇怪。因为被逼亲嘴,小混混突然使出混元之力把混混打跑了。可能是被侮辱想拼命,施暴者被吓怕了所以就撤退了,我就想问,难道男主之前被血虐是因为保留实力?可能就是所谓的,莫大的人格侮辱激发了战斗潜能?

第二十五分钟,班里的群像戏,以为魏莱等那些反面角色要出场了,结果又是集体失踪(后面发现都失踪了),只要涉及到教室内的群像戏,负面角色全部集体失踪??在这个第二十五分钟时,不知道是谁群发女主妈妈的照片,引起一阵骚动,很显然这是魏莱等人一手安排的。这里疑惑又来了,一般母亲很少开家长会,这些孩子不可能第一时间认出是谁的母亲(更何况这个母亲因为躲债常年不在家),这些孩子怎么都知道是陈念的母亲?居然全体班级一个提问的都没有,不奇怪吗。看那张陈念母亲的照片,也没有看到任何有关陈念本人的信息,展示群聊天记录可能还更好。

第三十五分钟,审讯片段,先抛开不说审讯未成年人需要有监护人到场(不过这个比较符合现实倒是真)。警官说有施暴者逼死胡小蝶的证据,但是证据到底是什么?没有交代。在没有确凿证据的情况下就直接说他们逼死胡小蝶,这显然违背一个警察的专业素质。是不是因为他童年遭遇激发了他的情绪?但毕竟才刚接触陈念,他是如何情绪发展的?而且这时,审讯室有他和女警官两人,却只有他一人不断质问,而女警官一声不吭如隐形人一般,俨然成了背景板。后面我们知道,温情男警官和冷面女警察有价值观冲突的,但在这里却一点交代也没有。

第四十分钟,警官出于少年的共同经历,对陈念有较多帮助,但他的表演和对白里没有体现出曾被暴力阴影的痕迹,就让人怀疑他主动接近陈念的驱动力。领导问他,你是否以前被欺负过,他的表现似乎在逃避这个问题,剧本应该是想告诉观众肯定的答案,但在表演上,男警官的表现好像没有经历过一样。角色的塑造可以留下悬念和空白,但不能互相矛盾。既然导演认为童年经历会带来不可磨灭的阴影,在警官身上就应该要有所体现。

第四十五分钟,影像风格发现了一些奇怪的变化。居然开始用慢镜头和大光圈,展现出高考少年的青春感氛围(这些氛围在影片中出现不下三次),如果是没有看过前面的还以为暴力翻篇了。从美好的高考时光,直接跳跃到陈念被施暴者围堵,或者是为了体现出阳光背后的阴暗,是为了体现陈念的孤独?这样生硬的拼接不是不可以,只是影像风格明显冲突,一度不知道是要表达青春阳光呢,还是校园暴力的黑暗呢,有点精神分裂。这样的直接硬剪突兀,中间没过渡,这种没有过渡也造成反派角色刻画的集体空白,这部戏里的反派是没有心理和情绪发展的,反派几乎靠魏莱的优秀表演一个人撑起了场面,还有就是一些对白表达,他们的只能被安排在需要的场景里,需要的时候出场,不需要时出去。

第六十九分钟,男主因为偶然原因被带进警局,只是缺勤一晚上,巧了!陈念当晚就被魏莱一帮混混围堵,能叫上这么一大批人显然是计划安排,怎么以前一点铺垫也没有?就好像男主的行踪被她们监视了?这个剧情被安排的过于巧合,我倒希望是男主被关了几天都说得过去,或者说恰巧魏莱一群人和她偶遇。只有确认男主不在场,魏莱才能肆无忌惮的施暴,这样的情节安排才合理。既然她是收到生命威胁,她是如何判断威胁解除了?难道不怕男主真的报复?

第七十五分钟,一群学生放孔明灯,是一座旋转天桥,这个天桥出现的次数是不是有点过多了,这个城市就这么小吗?不能为了审美而牺牲了场面调度。这个镜头烘托高三时期的美好,又回到了温情的氛围,仿佛昨夜对陈念的伤害如平行时空。而且群演的表现也是割裂的,在需要他们表现丑陋时,他们一会儿哇塞拍照嘲笑,在需要表现校园美好时,他们的表情又是那么的温暖和单纯。我在想,有人格分裂吗?

第四十九分钟,高考第一天场面,暴雨和塌方是为了增加不安情绪,为接下来的凶杀案做氛围铺垫。但是中间出现一长段考生前的励志的描写,篇幅过长(后来突然挖出无名女尸),这让人觉得奇怪,暴雨天气是为了烘托高考的紧张,还是暗时即将到来的悬案?镜头比例也是侧重于对高考的表现,高考比死人还重要?杀人以后女主和男主居然没有什么情绪波动?还有,既然高考这么重要,为什么魏莱失踪了,居然没有引起别人的怀疑?真怀疑魏莱到底是不是在这个学校里。

最后在揭露凶案谜底时,才发现这个死因很雷人。魏莱因为路人说要报警就慌了,所以在让大叔不报警之后,跪着哭着希望陈念不要报警,就让人很奇怪。剧本的安排是,因为魏莱害怕再复读,然后把责任推给了不理她的爸爸(爸爸只是个挡箭牌)。她因为害怕失去父亲,所以才跪着求陈念的。但是既然陈年报警过,为什么她就不怕陈念再报警?只有一个原因,就是陈念拿着魏莱的证据,但证据呢?没有交代。摄像头吗?摄像头只是个摆设吗,未来看不到吗?当然,可以像男警察的理念解释,她是少女,所以会冲动。但冲动,不应该是个智障,更何况她的成绩居然可以考北大。这里不禁顺便吐槽一遍,这里的施暴者和受害者都是成绩好的女孩子,这个很显然与现实相悖。在绝大多数校园暴力案件中,贫穷和暴力家庭产生的施暴者更有普遍性,而用一个成绩很好但母亲人格缺陷制造出来的反派,显然不具备代表性。

摄影上,有两次把摄像机放在地面上,角色只在景况一半以上的画面,不知道这样是为了表达偷窥?偷窥不是趴在地上的。是在表达压抑嘛?但这种压抑不自然。有些镜面镜头,比如两个警察吃火锅用汽车后视镜,是为了表达偷窥?实际上没有太大意义,不明白为什么要用这个镜头。电影中一些空镜头意义不大,可以缩减,比如三十八分钟三个女生被劝退,三个座位的空镜头,但这个镜头语言表达意义不大,可以不要。镜头语言没必要把任何细节交代清清楚楚,可以用另外的方式表达他们被劝退。

莫名其妙的角色。班集体群像没有交代反派角色,却莫名其妙的聚焦一个暗恋男的身上。有人说这男的是陈念的男朋友,在校医室的台词里似乎证明了这一点,但是在所有表演上,这个男的没有任何男朋友的行为,就感觉在校医室的台词奇奇怪怪。表演有懦弱的暗恋男就算了,为社么要说出“我们可以一起去北京了”这么一句话,更何况女主的台词好像默认了两者的情侣关系一样。对于这个角色无力吐槽,暗恋男除了是一个背景板懦弱的工具人以外,对于故事推动没有任何价值,结局没有任何交代,没有任何成长。你既然安排了这么一个男配,他的结局还是要交代的,否则还不如不要。以及那个男性的警长领导,他除了给男警察上课,偶尔咆哮几声外,没有看到他角色存在的价值,他是决策者,却没有看到决策和施压。

还有其他问题。如“高考”这个词在台词中出现太多太多,累赘,明名可以用:考试,考,过两天,都可以表达高考这两个字的意思,影片中过多交代高考背景镜头,这个背景还不清楚吗?台词的精简还是有必要的。还有啊,有出现配音对不上嘴型的情况,而且出现不下三次,不应该。

总而言之,砍掉无意义的镜头,精简台词赘词,增加对部分角色的刻画,把群像戏尽量缩减为多角色之间的冲突,影像风格再统一一些,反而更能突出把故事讲好。技术不错,但不能忘记,讲好故事才是好电影的核心。

少年的你 (2019)8.22019 / 中国大陆 中国香港 / 剧情 爱情 犯罪 / 曾国祥 / 周冬雨 易烊千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