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其实感觉半岛拍这部电影,还是有点“野心”的,整出了当年“小马哥”闯荡唐人街的感觉。

也可以看成是一部《韩国人在哥伦比亚》。

故事背景发生在1997,正是香港回归的年代,不过半岛那边选择了逃离。

他们想着去美国,但奈何签证没戏,于是选择了哥伦比亚做跳板。

哥伦比亚,关于它的说明,在地理课本上只有一行——咖啡大国。

但,阅片有点“基础”的,都明白哥伦比亚究竟是个啥地方。

...

到达哥伦比亚的第一天,小哥就被抢了。

老爸号称和当地的老大有交情,但看起来交情也就这样。

如今老大已然是商会首领,黑白两道都风生水起,但和当地商会的较量,基本也是已经上升到白热化。

...

到了一个完全陌生的地方,老爸彻底失去了价值。

老妈好多年不踩缝纫机了,也不得不“重操旧业”。

家庭的重担,几乎都压在小哥一个人身上。

但是,此时的小哥,还是保持着纯粹,因为——他随时都做好了回家的准备。

...

为了争取上位,小哥在老大手下做事儿,也绝对是“玩命”的。

不得不说,要说“玩心机”,小哥绝对是看过《甄嬛》的。

一次意外中,也不知道小哥到底是为了啥,逃到最后就保住了两条内裤,结果还被逮了。

从经济价值上来说,这一切,还抵不过老大和长官的一个拥抱。

但是,从博上位的角度而言,那绝对值得。

...

老大手下,有两位干将。

其中一位基本靠走私,手底下有一帮“留学生”鞍前马后。

另一位基本就是搞酒吧了。

这“学院派”和“实力派”相互之间也是主打一个谁也不服谁,当听到“学院派”竟然想在哥伦比亚卖羽绒服,差点把“实力派”给逗乐了。

...

但是,谁也没想到吧,“学院派”是听过营销大师讲课的,能把梳子卖给和尚,就不怕哥伦比亚人不买羽绒服。

在这场较量中,小哥也是及时站队,选择了“学院派”,一夜之间,成为了第四号人物。

...

走私的规模是越来越大,浩浩荡荡的车队,在层层关卡之间如过无人之境。

小哥,也渐渐不想着回去了。

这样的强势,完全嚣张过了当年的老赖。

人家长官,再怎么说,也是当地人,看到当地的商会遭遇打击,多少会有点“本土主义”的。

再说了,这帮家伙也是嚣张过了小哥,成天在上海举办演唱会,演唱会唱完一毛钱不在上海消费,这德性,谁看了谁都生气不是。

...

这次危机,大概是“半岛铁盒”最严重的一次危机。

不过,危机危机,危中必然有机。

小哥借着这次机会,成功上位。

忽然间一下子,就已经是一把手的地位。

...

这样的一把手,其实也抵不过“时代的变迁”。

毕竟,他们玩的这一套,对哥伦比亚的GDP是一点贡献也没有的。

他们的存在,首先得依靠长官。

而长官的位置,还是需要有人“给”的。

大环境,逼着转型,不转不行。

小哥的思想是很前卫的,原始积累已经完成,现在正好是洗白的最佳时机。

但,其他人不这么想。

这段关于“寺庙”的机锋,还蛮有趣的。

如果你不喜欢寺庙,离开就行了啊。

可是,我不是不喜欢寺庙,而是不喜欢主持。

...

最终的大洗牌,也是意料中事。

只是,这当年叱咤风云的四位,究竟谁才能笑到最后呢。

...

故事大概就是个微缩版的“唐人街”,这种“级别”的“奋斗”,其实说穿了也没太大的意思。

不过,这“小鸡鉴定师”到底是个什么职业,还是蛮好奇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