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有一个爱买带花纹的家具、爱听车载广播、吃相不算优雅、出尔反尔的妈妈。
在学校你对老师谎称妈妈已去世,企图逃避在课程作业上介绍她。称之为你杀死了妈妈。妈妈被欺负了你可以第一个冲上去保护,但也可以随便找出一百个更爱的人。你杀死自己心中对妈妈的爱,和男友看出租房,迫不及待逃离母亲。
服用安非他命,和新同学接吻,很新奇很酷,也让人不适。这段在我看来是十分出彩的片段。在尖锐锋芒之下,hubert流露出迷惘与恐惧,安非他命作用下,像刚降生的婴儿初次见识世界的纷繁却找不到自己的巢穴。于是连夜逃回母亲家,任性喊醒沉睡的母亲,倾诉内心的思念和爱。无论这一夜经历了怎样的冲击和惊惧,回到家还是有母亲的一杯解毒的牛奶。

为什么我们不再像年纪更小时亲密交谈?第一点,当带着偏见或者思维模式固定化,必然无法进行沟通。hubert认定妈妈的行为是想给自己找不痛快,妈妈心碎于孩子的叛逆和离心。在一个没有第三人作为沟通台阶、近亲患精神病史和经历失败婚姻的家庭中,很难逆转地走向疼痛。第二点,是年轻人对于世界的、对于亲人的期待落空。意识到亲子关系的僵硬,hubert不是没想过弥补,抓住母亲的手想进行一场心灵的谈话,母亲的目光却粘在电视节目上;女老师欣赏到他的文学才情,可以帮他投稿,但他要转学到乡下的寄宿学校了,我放弃了我自己;明明想念着蒙特马尼的家,父母都在身边的日子,父亲却不负责任,专制地决定转校;女老师前往纽约,生活丰富精彩,写给他的信,一封都没回。
hubert在挥洒画笔、过早的性爱中宣泄。宣泄什么呢,也许是东亚人难以共情的青春期迷惘?
妈妈看似位在一个强势地位,其实也无可奈何。遭受亲生子的推搡、攻击性的语言,没有一个镜头拍到了妈妈的眼泪,但所有人都知道她在流泪。
几乎全程皱着眉头看完,低成本电影,最多的场景是车内和家,只是用对话和肢体语言亲子关系的剑拔弩张。孩子是怒火,母亲是沉静的水。成长的速度如此慢,代价如此巨大,以至于要母亲的看不见的泪水浇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