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一个主观意识较强的人,我写随笔也好观后感也罢,都大部分杂糅了我的主观。

第一次看的时候还没有播完,我边看边向周围人安利,但由于中途很多事情等着我做,导致我只看到第5集,我很喜欢看周依然的剧,她的戏和角色总很吸引我。

我再次打开这部剧时我已爱上于适,我之前看剧所保留的记忆中模糊的他也变得清楚,他同样也是位那样优秀的演员,但当时我不了解他,我对他唯一的记忆也是邓放,我曾因邓放爱他,但仅也只是邓放,偶然的机会让我看到那场直播切片……

回到剧中,我共情到文秀的开心、难过和自责;共情到巴太的雀跃、不舍和自责。我很喜欢的文学老师曾说:共情是一种粗糙的阅读方式。我疑惑是否看剧也是?但无所谓,因为这是目前阅读作品时叫吸引我的原因之一。

张凤侠洒脱又别扭,她太勇敢,她身上是我所缺乏的那种无畏,“你最不需要担心的就是她。”她和托肯具有我心目中独属母亲的那份安心。而托肯她善良、勇敢、自信,她好像能做好每一件事,在我看来,她有不会搞砸任何事的让人对她的信任。巴太的爸爸固执又会反思,他对那份文化消失的不舍和痛心,以及对社会甚至时代的妥协深深的打动我,同时也让我痛心。

巴太回到牧场的瞬间,我想到了迟子健老师《额尔古纳河右岸》中的木库莲,之后巴太也许会留在牧场,也许会回到马场,我不确定,我唯一确定的(因为我希望)是他会和文秀再次相爱。最后那一瞬间我和文秀共同流泪,我明白文秀早已开启了属于自己的人生,但这一刻她停滞的爱情再次开始流动。

踏雪,安息。

题外话:那次巴太想亲文秀为什么没有亲上!!!为什么不让巴太亲上呜呜呜。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