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小刚导演下凡拍的网剧《北辙南辕》已播出过半。从开播至今,针对主创团队的围剿就愈演愈烈。

“搬来半个娱乐圈,也无法拯救这部烂片”“暴富油腻男拉着流量女明星瞎整的一部伪都市青春片”“消灭了穷人的资产阶级悬浮剧”……

大咖云集的友情出演、出色的视听语言也并不能把冯小刚从舆论泥沼里拯救出来。

2000年,冯小刚在《人生在线》栏目里说:“电影这东西,主要是满足大众的一个欣赏的一个的需要,我基本上是沿着这么一个思路来走,这个被广大的中国的电影工作者,认为是不齿的,在我看来是天经地义的。”

而转身网剧的冯导也在努力在《北辙南辕》交出“满足大众欣赏需要”的答卷。“四个月,一点不将就一定不凑合。”导演在微博里说。

文艺作品恰恰有这样的本领,能将角色命运和创作者搅和在一起,难辨虚实。就如同片名一样,观众所理解的东西和冯小刚想表达的诚意早已是南辕北辙,而透过片名,导演似乎早已预见了这个结局。

...

《北辙南辕》反对者们的一个共识是:剧里描绘的是一个悬浮的世界创作团队(编剧、导演)显然没有遭过社会的毒打。

来看《北辙南辕》的剧情是怎么介绍的:以当代女性都市生活为背景,讲述了五个成长经历、性情禀赋各异的女性建立友谊、打拼事业、收获爱情的都市感情故事。

这样的21世纪前后的叙事模式或者角度,在经历过内卷、躺平、三胎的都市青年那已失去吸引力。如果15年前,《奋斗》里陆涛们还在为建筑设计(梦想)和1000万(金钱)之间徘徊,就像在继父和亲爹之间徘徊的一个哈姆雷特式故事。

那当下,青年人追求的是更加具体也更加自我的选项。毕业被包养、龙套演员、合伙做餐馆、投资炒股、家庭主妇,选择最典型的几个女性身份,通过尤珊珊拼组在一起,然后用以概括整个都市群体,徒劳而枉然。

乍一看,每个人物似乎都有贴合真实的地方,有观众留言:“可是我身边就有这样的人啊。”饭局那么自然。比如尤珊珊说:“叮嘱下去,除了我谁也不许买单。”司梦拿着赚来的稿费却被丈夫用来还房贷。这些场景都有一定的真实性。

就像一个人的脸,明明五官都不差,为什么组合在一起就别扭呢?

《北辙南辕》豆瓣条目这么写的:“鼓励了众多都市女性在困境中不忘砥砺前行的决心。”但在本剧里,我们没看到女性真正的困境。

女性题材作品的主线一向是女性经济自主和爱情自主。国产女性剧里不乏这样的刻画:《欢乐颂》里嫌贫爱富的樊胜美被虚荣和原生家庭牵扯,终于付出代价,《三十而已》里坠入海王情网的奢侈品女导购王漫妮在餐厅一件件脱下对方买的衣服然后离开。

文艺作品必须表现普通打工人吗?有人这么问。

有个留言说:“太撕开现实的剧吧,生活挺苦了我不是太想看。北辙南辕好像就刚好,现实也有点现实,理想又特别理想。”

“时代变了。”有人说,《奋斗》当年可以成为爆款,现在未必了,又举例说《情深深雨蒙蒙》当年有多催泪,现在就有多少人骂渣男。

但冯小刚明显不想这么做,或者不屑于这么做。

《北辙南辕》的色调一直被渡上一层怀旧的、不真实的暖金色,这或许预示着故事不发生在当下,而是导演心里的回忆。

而作为五位女性核心的尤珊珊更是一个不切实际的“大飒蜜”,不仅有一个炒股稳赚不赔的好头脑,还有仗义直言的热心肠,冷僻乐器样样皆来。

冯小刚这一辈第五代导演一直有个女性模板,但却刻画不好一个女性。姜文、张艺谋这几年戏的女性面目都模糊不清。

冯小刚理想中的老一辈北京女人有个清晰的模板:不仅长得好看、没有公主病,而且你越大男子主义,我越爱你。(援引高晓松对“大飒蜜”的解释)

《甲方乙方》中的周北雁、《一声叹息》中的刘小丹、《没完没了》里的小芸、《非诚勿扰》中的梁笑笑……无不如此。这些女性未必扮演的是北京人,但都是一样的漂亮、仗义。(腾讯新闻贵圈)

作为女性团体的核心,不接地气的尤珊珊背后恰恰是冯小刚这一辈对完美女性的想象(如同给王朔买房的徐静蕾),而“北辙南辕”不就是类比着80年代王朔和发小一起开的“天府酒家”吗?

有人这样评价这部戏:“看起来就是京圈众人狂欢,还是一出昔日辉煌不再、江湖已变的落寞图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