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逃避型依恋人格的话题接触了这个电影。有人说不理解松子的苦难人生。若从头分析,应该起源于松子的童年吧。

松子从小便时经常被忽视。

松子是个完全逆来顺受的人吗?也不然。当我第一次看见松子冲着男老师做这个鬼脸时,为它的不合时宜感到尴尬。可了解了缘由,便阵阵心酸。这个鬼脸意在讨好别人,其实也是松子小时候渴望父爱作出努力,去改变的具体行为。

她为了掩饰男学生偷钱,“为了怕麻烦”、“为了这个事情可以迅速地解决” 用了最笨却自以为最便利的方法,用自己的钱凑上,还偷了另一个老师的钱。

因为讨好型人格,比起解决问题,她更不想让别人难堪(突然想到mbti),也不想让自己变成恶人,这是一种潜意识的行为,是身体机能为了保护自己的做法。不想,这却常常会让自己跌进自证的陷阱。

“不幸的童年要用一生去治愈”。这种缺失的情感让松子长大后想不停的男人身上索取。松子最渴望的,可能便是一个值得全身心托付,像一支顶梁柱的人吧。为了这个人宁愿去牺牲自己。

影片进行到惠子出演了处女座时,我和惠子同时潸然泪下。惠子找到了自己的幸福,松子最想追求的东西,却是最求而不得的东西。

松子的心酸,在于想找一个自己真正的依靠,一个永远爱自己的底气。“你回来了”这一句欢迎语,包含的是松子心中的家的温暖。也许也是对妹妹的歉疚。

人生的意义是什么,我想也许是完成自己的课题。也许松子的便是如何在缺爱的童年重新爱自己。

影片最后的松子选择了麻木,选择了封心锁爱。是她的错吗?她只是想找到自己的依靠,她爱了太多,也许是累了。

影片的结局早已写在开头,可如果松子去找了惠子,她的人生轨迹会不会从此不同?可她选择疏离惠子是因为看到了她们的差距,若是再找上她时,是否还会因为这种差距而缩回自己的保护壳?

若是真的有上帝,可否问问他,如何完成人生的课题?

最后我想说,判断这个电影的好坏,多半在于是否可以与影片同频共振,也就是共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