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叫我总监》,后疫情时代难能可贵的女性成长剧。
这部剧没有孤立男性,搞圈地自萌,实现了男女平视。
无论女人,还是男人,都是人。这是最根本的价值观。
1.“理想主义”,从未走远。
很多现代人渴慕:铁饭碗、稳定的工作、稳稳的幸福、平平淡淡才是真。
他们不敢尝试,不敢挑战,不敢探索,不敢冒险,不敢突破,不敢颠覆。
现代人的生命力,其实一直在衰退。就连媒体,也在迎合那些衰退的人。
比如:一边高喊职业无贵贱,一边把某些岗位上的人称为平凡人普通人。
何为平凡人?何为普通人?
一个清醒、独立、完整、自由的人,怎么可能是平凡人、普通人?
说一个人是平凡人、普通人,难道不是对这个人最大的人格侮辱?
理想主义的本质,就是对抗平庸。
何为平庸?随波逐流。
这些年很少有导演敢拍理想主义的作品。因为现代人动不动就把那些满怀理想的人称作:中二病犯了。鸡血打太多了。
佛系、躺平、emo、逃离北上广,才是政治正确。其他的,全被他们归为:卷(内卷)。
《请叫我总监》告诉我们,每个人都要找到真正“独属于、专属于”自己的理想。而不是什么专业热门、吃香(赚钱多且快),就报考什么专业。什么专业冷门、吃瘪(赚钱少且慢),就避开什么专业。
儿时的你,花了一个下午亲手做风筝。做到第十只,终于成功放上了天。你心花怒放。
现在的你,日日夜夜连轴转搞定工作。奖金分红拿到手软。但你内心深处,焦虑日盛。
为什么?为什么?为什么?
为什么会这样?
因为你和《请叫我总监》的熊掌一样,对工作本身,没有一丝一毫的热爱。
熊掌的理想不是工作本身,而是凌驾别人的瞬时快感。
而很多现代人的理想也不是工作本身,而是:被亲朋好友刮目相看、打败情敌、羞辱前任、出名、上热搜、面子、巨婴式攀比炫耀羡慕嫉妒恨综合征......
当然,工作本身只是理想之一,而非理想的全部。
做热爱的工作,无论成败,皆是理想。
不工作,干别的,只要是热爱的,当然也是理想。
2.《请叫我总监》的观感,就像阳光明媚的午后,山脚河边大草地上的露天野餐。
整部剧,看不到一丝一毫炫技的成分。满屏只有两个字:真诚。
做剧和做投资是一样的,不真诚,毋宁死。
做剧和做投资是一样的,有些剧组就喜欢玩概念,玩虚的。
但,这剧甚至没有任何概念,也没有任何虚的东西。只是一部十分接地气的朴野之作。
初心、最初的梦想,都带有古早味。这剧也一样,古早味满满,而不是裸体狂奔蒙眼赶时髦。
好的演员,演技来自学校,更来自生活。只有用心生活的演员,才能在演技上精雕细琢日益精进。
这剧的演员们,有很多现场临时发挥的即兴表演,也有很多让人会心一笑、喜极而泣的温油细节。
这不是“技术”能实现的。
所有走心的作品,无论影视剧作品,还是文学艺术作品,都不是单靠“技术”就能实现的。
所以,不炫技、真诚、走心,是《请叫我总监》最打动人的地方。
3.人,不能活在过去和未来,而要活在:现时此刻。
这,其实是《请叫我总监》的中心思想。
每个人,这一生,都或多或少有一丝或一些做过的后悔的事儿、没做的遗憾的事儿。
后悔和遗憾,是人生的基本要素。就像纵深挖坑的地基是写字楼的基本要素。
个人经验告诉我,适当地去后悔、去遗憾,不仅无害,反而有益于自我反省。
但,一个人如果长时间、高频率倾心于后悔和遗憾的言行和氛围之中,那么,这个人就完了。
他会沉迷于此,无法自拔。他会在凝视深渊的过程之中,被深渊吞噬。就像剧中的熊掌等人。
当然,后悔和遗憾,不是导致剧中熊掌等人恶行的唯一根源,却是根源之一。
另一个根源就是:活在未来。比如:活在flag里。flag,年年立,年年倒。
还要很多根源,因人而异。
人,不能活在过去和未来,不能全年无休地“怀念2019”、“想回到过去”,不能把立flag当成一件赶时髦的事情,就像把减肥当成一件赶时髦的事情,随随便便敷衍了事,只有打卡,没有流汗,而从未全身心一心一意沉浸式投入其中。
何为真诚?一心一意。
一心一意活在现时此刻,其实就是yolo(you only live once你只能活一次)。
技术流分析,交给更多大神。
我希望,每个人都一心一意做自己心目中的大神,而不做被“造神、毁神”的集体癔症捉弄的大神。
我看剧,不看预告,不看物料,不看二次剪辑的短视频。
我看剧,只图观感。
如果你认为观感只是感官的感觉,那就理解窄了。
观感是调动全身心看剧过程中的身心灵沉浸体验。
剧终,人不散。
小组,常来逛。
背弃了理想,谁人都可以。
但,柠檬不可以。我,也不可以。
我希望,你,也不可以。
因为,哪怕全球投资总监都吃回扣,柠檬也不会吃回扣。
哪怕全世界人民都背弃了理想,我,也不会背弃了理想。
因为,
仍然自由自我,永远高唱我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