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片的主创人员,参考了过多的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为剧情设计出极为复杂的历史背景,里面牵扯到真实历史上发生的很多事件。
所以,我有必要把本剧的历史背景细细拆分,逐一说明。
一、韩国影视界王朝古装剧的“小天朝情节”
对比中、韩两国近一、二十年来的古装影视剧和历史题材纪录片,就会发现一个特征:双方对清朝的关注点、对女真人/满洲人的勾描刻画,是完全不一样的。
在很多年前,互联网社区论坛上曾经流传过一句戏谑之语:
1644年清军入关,为二十一世纪的中国影视行业做出突出贡献。
中国影视剧里的清宫剧,长期以戏说娱乐剧为主。这类题材基本没有古韵,无非是披古皮讲今事。其次,这些清宫戏也不会突出民族特征与历史积淀,打民国初年曲艺评书行当就出现的《永庆升平(康熙微服私访)》、《君臣斗》,直到最近二十年涌现的各种武侠、宫斗题材,尽管里面是到处清朝服饰、清人发型和满人皇帝,剧情却都是一些迎合时下娱乐口味的故事。
但是韩国近年来的“(李氏)王朝古装剧”,其中涉及到清朝的内容,大都集中于建州女真崛起,清朝两次东征,清朝与朝鲜建立宗藩关系这段历史时期。在今天的韩国,除了一些历史学专业研究机构以外,那些很有影响力的媒体机构和文化组织,也长期向社会公众传播“朝清战争、朝金战争”的概念。
娱乐业和影视行业,是一个国家大众通俗文化与流行文化的载体,反映出民间社会对历史的价值判断。
受到清宫戏、尤其是最近十年各种“宫斗”戏的影响,清史是中国普通大众最有兴趣的一段历史。17年秋,我陪朋友逛故宫,发现那些带旅游团的导游们,解说词千篇一律,都与当红电视剧紧密结合,保持着平均每两句话就蹦出一个甄嬛的风格。
中国大众社会对清朝的印象,是中国传统社会最后一个君主专制封建集权国家,是中国古代史的一部分。对于十五和十六世纪涉及到辽东边墙外女真部落情况的清前史,反而没多少人了解。
而今天韩国社会大众对清朝的认识,则是东亚传统的宗藩朝贡体系下,最后的天朝上国。
今天韩国的社会各界,是把这段历史用“驭胡”、“事大”两个阶段进行切割,用一分为二的视角看待:前者着意于李氏朝鲜和女真部落建立宗藩邻属关系的“小天朝”,后者着意于李氏朝鲜和清朝的宗藩关系。
建州女真崛起与明清战争,正处于两个阶段的过渡期,更是终结第一阶段和开启第二阶段的跳板。动荡莫测的局势和掀天揭地的冲击,必然给后世留下深刻的历史烙印,也必然涌现出可供加工提炼的鲜明人物和可供挖掘演绎的精彩故事。
因而,今天韩国社会对清朝和满人的印象,不是喜欢下江南还贪嘴爱玩的风流皇帝乾隆,不是评书曲艺段子里微服私访的康熙,也不是“朕就是这样汉子,就是这样秉性”的雍正,而是三田渡的皇太极,是带着长剑重甲兵侵毁六镇的布占泰,是图们江与鸭绿江的对岸、白山黑水高山密林深处的兀狄哈。
兀狄哈,即女真语weji的转音,意为林中民族。李氏朝鲜习惯用这个词称呼女真族,带有一定贬义色彩,意为“林中野人”
二、废四郡、满浦口岸、渭原危机
1、废四郡
从朝鲜世祖大王李瑈在位后期开始(大致明朝前期的明宣宗到明英宗时期),朝鲜也发生了和明朝永宣缩边类似的弃土缩边事件,即“撤除西北四郡”。
当初世宗大王在位时,朝鲜驱逐女真部落,在鸭绿江上游南岸开辟了慈城、茂昌、虞芮和闾延四郡,修建堡城和沿江行城,派驻边军。因位置偏僻,高山相阻,粮食补给和人员调动困难,四郡勉强经营二十余年,在世祖大王在位期间先后放弃,边民屯军南撤。此后在鸭绿江沿线,朝鲜防守少数渡口。
在本片开头和29~30分钟,分别出现了地图,里面标出了废四郡、满浦、婆猪卫等地名或部落名。
在这里我必须纠正一下:电影这两张地图里出现的废四郡,全都标在满浦镇的东方,鸭绿江中游东岸。这是错误的。 “藩胡部落”的位置,同样是错误的。
废四郡是在朝鲜半岛北部狼林山脉的北麓、盖马高原的西北侧、鸭绿江上游南岸。位于今天北朝鲜慈江道的北部和两江道的西部,朝鲜国土的西北方。他们的郡治都紧靠鸭绿江上游南岸,所以也有“江南四郡、沿江四城(郡)、西北四郡”等别称。
慈城郡名字不变,今天依然叫慈城;
虞芮,是今天慈江道中江郡的土城里;
闾延,是今天慈江道中江郡的中江;
茂昌,是今天两江道金亨稷郡的厚昌。
图示如下——
四个红圈,就是废四郡的郡治。如今的土城里,已经是非常小的地方,在这张图上都不标出地名。
我还用白圈标出满浦、渭原,中国辽宁境内的浑江。这些地点同样极为重要,在后文会多次出现。
2、满浦。
满浦属平安道江界都护府管辖,他是朝鲜对建州女真实现军事威慑、边贸活动和私下外交往来的地点。所以满浦即是军镇,还是口岸和边市贸易点。
至于说“私下外交往来”,是因为明朝认为,建州三卫是向他称臣的羁糜卫所,是明朝的势力范围,不属于朝鲜的小宗藩体系。因此明朝始终反对朝鲜与建州女真来往,强调“人臣无私交”。但是鸭绿江上游位置偏僻,还非常隐蔽,且远离明朝辽东,双方就算私底下来往,明朝也难以干涉。
成化年间,明朝联合朝鲜军征讨李满住,朝军就是从满浦集结出发;最后万历末年到天启、崇祯年间,努尔哈赤和朝鲜宣祖、光海君之间的频繁来往,也是通过满浦实现的。
朝鲜废四郡之后,满浦就是鸭绿江沿岸位置最偏僻的军镇和口岸了,相当于明朝辽东的开原或抚顺。
本片的情节和人物对白,也多次提到满浦。
3、渭原。
万历二十三年夏秋季,建州女真多次越过鸭绿江,进入渭原郡刨采人参,与朝鲜沿江守持续发生多起冲突。当年八月上旬,渭原郡守金大畜带兵设下埋伏,伏击一群越境刨参的女真人,造成后者有27人死伤。
随后,努尔哈赤派出心腹中军马臣,作为建州女真的交涉代表,过鸭绿江到满浦,向满浦佥使提出惩处金大畜等多个要求,勒令朝鲜限期答复,扬言若得不到满意答复,就兴兵过江东侵报仇。
这就是渭原危机。
尽管本片没有提到渭原,但是本片的故事背景,主要参考了渭原危机这一历史事件。片中这个节度使大人,原型就是设伏杀死女真采参人的渭源郡守金大畜。
4、浑江。
浑江是鸭绿江流域最大的支流,也就是明代的婆猪江、佟家江。本片中的“婆猪卫”,原型是努尔哈赤的新建州左卫。
在明宪宗“成化丁亥之役”发生前,建州女真是以建州三卫的格局存在的。三卫的各自势力空间如下——
李满住的建州卫,主要活动在佟家江流域(婆猪江)。
董山的建州左卫,活动在位于五岭以南的苏子河河谷和大雅河河谷等地;
凡察和其子孙的建州右卫,活动在位于五岭以北、苏子河河口以外的浑河中上游河谷。
但是在“成化丁亥之役”结束后的一个世纪,建州三卫的格局就逐渐被打破了。晚明万历十一年年后,只有努尔哈赤担任首领的建州左卫。
万历二十三年渭原危机发生时,没有建州卫、也没有建州右卫,只有新建州左卫。努尔哈赤就是新建州左卫的首领。此时他已经统一建州女真各部,还刚刚从明朝得到“龙虎将军”散阶勋职。他和明朝正处于互相欣赏、互相利用的政治蜜月期,双方关系很融洽。
努尔哈赤当时已经统治有数万人口,是辽东近边女真强盛的部落,他不太可能亲自出征。片中那的婆猪卫首领,也是主要是虚构出来的。
二、小天朝,六镇藩胡、水上部落
1、小天朝
高丽和朝鲜,在历史上向中国的宋辽金元明清等政权称臣,是中华帝国“家天下”宗藩贸贡外交格局内的重要藩属国。
但高丽和朝鲜,也在图们江和鸭绿江流域,对女真部落长期经营自己的小天朝、小宗藩。
本片女主角的父亲,就是向朝鲜效忠的女真小部落首领。
在真实历史上,相似的事件和人物非常多。比如说明孝宗弘治九年(1496年),朝鲜任命童清礼为使节,前往建州卫交涉打探。
童清礼就是朝鲜的“向化女真”后裔,其祖父为猛哥帖木儿的胞弟于虚里。明初永乐年间,猛哥帖木儿接受了明成祖的招附,弃朝投明。于虚里这一支族人没有接受明成祖的招抚,坚持向朝鲜效忠,接受朝鲜太宗王除授的官职,后代子孙与两班贵族通婚,成为朝鲜的女真归化人。
2、六镇藩胡
六镇藩胡应该不用详细解释了,简单说两句:
元末,斡朵里、胡里改等部女真部落从牡丹江流域南下,进入图们江下游两岸活动,随后与高丽/朝鲜发生接触,双方即有冲突,还达成由李氏朝鲜主导的小宗藩关系。但是不久的永乐年间,明成祖执意经营图们江流域,阿哈出、猛哥帖木儿陆续接受明朝招附,成为女真建州卫。之后,建州女真和朝鲜的关系急剧恶化。朝鲜采取武力驱逐建州女真。
到了明宣宗时代,明朝又实行大幅缩边弃土政策,明宣宗不仅放弃努尔干都司,也从图们江流域退出。朝鲜采取在图们江中下游南岸沿线修建堡城要塞,徐徐推进的方式,迫使建州女真陆续西迁到佟家江和浑河流域。
但是建州女真西迁后,图们江流域还有留下大量女真小部落,这里面既有建州女真的留散部落,也有陆续从牡丹江、乌苏里江南迁而来的新部落。
朝鲜在图们江中下游南岸修建了六个要塞军阵,形成沿江防御体系,就是“六镇”。滞留在图们江中下游流域,向朝鲜称臣入贡的女真部落,接受朝鲜授予的官职,他们就是六镇藩胡、城底藩胡,也泛称“瓦尔喀女真”。
西北四郡与图们江六镇,图示如下——
在长达二百年的时间内,因诸多藩胡分布在图们江流域。在六镇等地,他们与朝鲜咸镜道边民同处、通婚,因此咸镜道六镇一带,形成一个特殊的文化氛围。
当地朝鲜方言大量吸收女真语词汇,形成“六镇话”;当地边军边民,也充斥归化女真人或通婚而生的女真/朝鲜混血后代。
万历二十三年后,努尔哈赤加快了东进的步伐,从平安道和咸镜道吸收了大量瓦尔喀女真人和咸镜道朝鲜边民
本片中女主阿信的父亲,头上没有结辫,而是束发盘髻,这是他向朝鲜效忠,表达向化之意。
即便如此,在高丽/朝鲜在“礼教之邦”的优越感作用下(朝鲜尤其看重“事大、崇儒”),无论是上层两班贵族,还是普通民众,都普遍把女真、蒙古、契丹等被胡人视为蛮夷、兀狄哈(林中野人),是一贯加以歧视的
3、水上部落
水上、水下,是指一条江河的上游、下游。
水上部落,就是在一条江河上游地区活动的女真部落。
在本片中,通过阿信的父亲的对白,可以判断,这是一个生活在鸭绿江上游沿岸,靠近废四郡的小部落。
在万历时代,女真部落之间的生活/生产方式,差异巨大。
建州和海西哈达等辽东近边女真,已经完全转入农奴制农耕经济和马市贸易经济;乌苏里江的野人女真则还是渔猎经济。
至于鸭绿江和图们江流域的水上部落、水下部落、瓦尔喀女真等等,则处在边市、渔猎与农耕混合的生活方式。主要原因,是生活环境及不稳定。
多山多雨的长白山河谷缺少耕地,来自朝鲜的征讨和部落之间频繁的仇杀活动,使一些小部落必须不断迁徙。
人在哪里,就是哪个部落。女主阿信的部落,今天在鸭绿江上游生活,就是水上部落;
明天迁徙到建州投靠努尔哈赤,就是建州女真
后天由迁到图们江会宁,想朝鲜官员进贡求官,就又成为城底藩胡。
三、女真东进运动
1、“女真满万”
女真满万,是什么时候出现的?
有人会说是在努尔哈赤时代。
错了,在万历前期,以海西哈达、叶赫为首,已经具备了满万的实力。
嘉靖末年,明朝对辽东女真采取“东夷长”代理人政策,即物色有一定实力、且愿意和朝廷配合的女真酋长,让带代管部落,明朝则通过这位“东夷长”的效力,以极低的成本维持辽东边塞的局势稳定。
第一任龙虎将军、哈达王忠/王台叔侄就是典型。
“东夷长”代理人政策,导致晚明时代,辽东女真出现了第一波表现为争夺敕书的部落兼并高潮,涌现出哈达等大部落。
“东夷长”政策带来的第二个影响,就是促进了辽东近边女真部落,纷纷向东方发展,挣钱空后进入图们江流域活动,控制当地的貂参产地,征服鸭绿江和图们江流域的土著女真部落,破坏朝鲜的小天朝。
努尔哈赤先统一建州女真,又在万历二十一年的古勒山之战中,击败叶赫为首的九部联军,随后从佟家江北上,征服朱舍里部,开始进入鸭绿江上游和图们江上游,也加入东进的大军。
而在此期间,又发生了壬辰战争。壬辰战争第一阶段战事结束后,日军没有撤出朝鲜半岛,而是在半岛南端修筑城塞,维护港口,与明/朝联军长期对峙。
朝鲜必须把他大部分兵力部署在南方,北方两江防线空虚,这给女真东进运动提供了极大便利。
本片更为宏大的历史背景,就是壬辰战争和同时期的女真东进运动。建州女真不止向朝鲜渗透,还在向鸭绿江上游和图们江流域发展势力。
建州、哈达、乌拉和叶赫,都争先恐后地向图们江流域派兵,派出使节和Meyen,与当地土著女真部落联络。
Meyen,女真语中指小队、队列。辽东强势大部落,向图们江女真部落派遣Meyen,主要目的是去征收貂皮贡、赏ulin,采去软硬兼施的各种手段,让当地小部落向自己效忠。
本片27分钟,阿信父亲都司渡过鸭绿江,向长白山朱舍里部民众(朱舍里,部落名)叙述猛虎杀死15个婆猪卫女真人这件事,那个插话的女真人和他身后的两个随从,就是婆猪卫派来Meyen成员,他是来打探消息,监视阿信部落的举动。
最后,我认为本片的背景设定,总体上来说,情急过于紧凑了
导演和编剧,给本片设计了极为宏大、复杂的历史背景,参考诸多著名的历史事件(相对于朝鲜历史而言很著名,但很多事中国历史书根本不提,少有人知晓)。但是本片只有92分钟的片长。
92分钟,要推进故事情节,要塑造人物,在这种情况下,又使劲往里面添加错综复杂的历史背景元素。由此导致的结果,就是什么都想说,都想表达出来,但什么也都没说透彻,只好蜻蜓点水一带而过,故事架构显得有些散乱。
大致就是如此吧。其他官员女真传箭、信符等,在本片中也有表现,就不多展开说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