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题,随着沈腾贾玲等小品演员的转型,好像让其他人看到了把小品拍成电影的希望。
但沈腾严格意义上来说并不完全算是小品演员,他是从话剧开始演起的,开心麻花也只是将话剧用电影的方式来呈现。贾玲应该是从小品咖转型电影咖最成功的范例。但我也不能罔顾猜测贾冰也在做这样的尝试。
片中主角贾有为,由贾冰饰演,贾冰是演小品出身的(但我不太喜欢他,说实话get不到他的小品笑点),上过几次春晚,在我印象中没有特别出名的作品;沙白虎,小沈阳饰演,09年因为《不差钱》爆红,本片的台词也致敬了这一小品;许大力,于洋饰演,辽视春晚的“老人”了,以前年年主持,最近几年和一些演员一起演小品;董建峰,宝石老舅饰演,这不用多说,因为一首极具东北特色的rap走红。
可见除了老舅,其他三个人都是小品演员,不是说小品演员演不了电影,只是电影拍得太像小品了。
小品因为时长在十到二十分钟,所以需要短时间将人物关系、冲突与和解部分快速展开,免不了用一些典型形象、大起大落的反转情节——也是小品常用到的制造“误会”。《末路狂花钱》便是一个具大的误会:脑瘤确诊让一个“抠”的人乱花钱,花到所剩无几的时候被告知“确诊”有误,可能小品演到这就结束了,但这是电影,仅反转一次是不够撑时长的,所以电影继续制造兄弟间的“误会”,再给主角悔过的机会,最后大家和解、其乐融融。
但事实上,这甚至都不算一个好小品,首先人物过于单薄了,想要展现的剧情过多忽略了对人物形象的刻画,如贾有为抠门,买的零食不愿意给周围人分享,自己独来独往,不替邻里着想,请问这样一个人在观众不清楚他是否遭遇了重大危机的前提下,是怎么做到被兄弟推成当大哥的,他到底有什么魄力吸引了这群小弟;
其次就是感觉导演为了在有限的时间内把二次反转的情节演绎完,像是在拍流水账,里面有一些用平行蒙太奇的手法和回忆,补充逻辑上的漏洞,但整体上给人一种“打补丁”的感觉,剧情推进之快让人来不及弄清人物动机是什么,就用几个包袱堵住观众思考的闸门;
最后是对电影主题的讨论太肤浅了,“趁活着,要快乐”变成了空喊口号,这里的快乐就是别抠门、珍惜兄弟情谊,除此之外就没了。就算只有这俩,电影的刻画也不深入,主角抠门仅仅是因为父母抠门,抠门也只是通过挤牙膏、水龙头只开一点等一些行为体现出来,但为什么不抠门了才快乐,我看贾有为抠门的时候也过得挺快乐的,抠门的观念与人生的快乐并没有作一个勾连;
还有就是乱配乐,首先是二手玫瑰的《我要开花》放在电影中十分不相适,尽管都是东北风格,但是这首歌个人感觉是疯癫地面对人生荒谬,和电影前面单纯的挥霍金钱还不太一样,至少荒谬这个点我没从电影中看出来。悲乐和喜乐交叉用,导致情绪也大起大落,像是用配乐强行让观众进入情绪,而忽略了铺垫渐进的这一过程。还有烂梗一大堆,“砸没的”和“咋没的”这种陈年老梗还能出现在2024年的作品里。
总之,作为一部电影,硬伤太多了
随着开心麻花、贾玲等做过小品的人对电影的迈进,可能越来越多的东北小品演员进入到这一行业,不可否认我那场大家都笑得很开心,不是电影对艺术的塑造有多好,而是那些梗、包袱让观众从疲累的生活中抽离出来开心一笑。但这像是用梗堆砌起来的电影,像是有了这些包袱,才有的这个故事。
包括电影开头贾有为骑车上班时路过各色市民的镜头,竟然让我联想到热辣滚烫。。。
小品能搬到大银幕上,但这种小品就算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