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欲望”和“空虚”之间的矛盾】
看电影《时时刻刻》的一些影评,感觉它被误解的挺深。不是为了表现各种歇斯底里和自杀的场景,不是为了还原伍尔芙和达洛维夫人的文学形象,不是表达性少数群体的心理状态,或者说不仅是,而最根本的是它还原了一种人生存的状态:the hours(空虚) after the party(欲望).就像张爱玲的小说里,华丽背后的苍凉,袍子上面的虱子。就像《尤利西斯》和《故事新编》里后英雄时代,只剩下真实的狼狈和一地鸡毛。就像《都柏林人》里宴席后的荒唐,只剩下雪落在爱尔兰的平原上。
从饮食男女拓展开去,人人都有“生的欲望”和“死的欲望”,而空虚者会有一种“万物皆空,无欲无求”的感觉。对外界对自身的期待会很敏感,却无法感受到自己的愿望、需要、情感。因为缺乏一个“真实的自我”,他们也好像无从和人建立真诚的链接。他们感觉不到自己活生生的存在,往往也欠缺对生的渴望,对将来的自我没有期待。他们慢慢发现,除了社会和他人对他们的期待,他们的内在是虚空的。就像电影中的妻子说“如果不做蛋糕,爸爸就感受不到我们的爱”。
“信念、热情、与他人的亲近感“,被“没有生机的感受、无聊感、和流于表面的浅薄感“所替代。空虚/无意义感对一些人来说是转瞬即逝的,对一些人来说可能是周期性的。但对一些人来说,尤其是边缘型和自恋型的人,空虚感可以是一种长期蔓延的感受,甚至成为自我体验中最为基础的一种主观体验。
空虚的诱发因素可能包括不被允许的心愿、避免应对负面情绪(尤其是攻击性的情绪)而产生防御机制。当我们面对这些(有时是客观的,有时是主观体验上的),会感到愤怒和抑郁。尤其是,当被激发如此强烈的情绪,我们会想要攻击和伤害对方,产生敌意、嫉妒、复仇;同时我们会感到强烈的低落、沮丧、使人疼痛的抑郁感。
人们用尽种种努力去对抗空虚,用酒神爱欲和写作劳动去填补,就像我们制造表盘妄想用空间控制时间,最后发现都是徒劳。我们就会陷入空虚的麻木绝望的循环,然后再去觉醒,再次失望。就像鲁迅笔下的“反抗绝望”。
最后,发现这部电影像是萨特“存在与虚无”的注脚。Faced with death, I chose life.面对空虚,选择存在的自由,去面对和感受时间的流逝本身。在适当的时候,离开、解脱,拥抱死亡的永恒空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