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是影评,“写影评”三个字让我对记录观影望而却步。)

2021.11.30

两个小时稍显漫长的旅程,中间还困了在床上眯了半个小时。很开心在这样的下午,一个人窝在床上看完一部挺喜欢的电影。《将来的事》讲的是五十来岁的事,于我而言当然是将来的事,可是经历的这两个小时,却好像一点都不将来。

影片中的女主是哲学老师,她说“到了这个年纪,孩子们都大了,丈夫外遇离婚,母亲离世,我竟然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自由,我好像又被放归到自由中去了。”这句话就是全影片的内容概述。海报中,那有一个她很欣赏的哲学系学生,激进派,富有生命的朝气活力,却只是她“思想和行为一致”下的一位朋友。

我在听到其中一幕上课场景时,想起我最近开始读《理想国》,起因是在网易云听到一个罗翔老师讲《理想国》的直播音频。于是想来还是读一下吧,即使可能还是读不懂看不明白。我读过柏拉图的《会饮篇》,没记错的话两次读它都是在飞机上,第一次是去海南,第二次是来荷兰。做了一些笔记,但还是忘记得差不多了。我依然喜欢那个阅读的场景。

说是哲学,我在现在的学校也认识了一个哲学系同学。他也是个探索生活的人。前些天和他聊天,我们聊到了他的生活。他说他和他先生生活在open relationship的框架中,但突然有一个人闯了进来,他心里有些乱。和他聊起天,都是十几个“我不知道”一起出现。他说我也在探索什么是好的边界,什么是适宜的度。我提起这个事,只是因为我们每个个体的故事都是在摸索在成长的。无数个分子无规则运动,或许之于宇宙我们就是无规则运动的微观粒子。

看电影的时候,我关了手机信号。刚刚打开微信,一个好久没有联系的朋友发来一个音频,是她弹奏的钢琴录音《The promise》。我连连称赞好听,为了保存下来,我转存到了网易云音乐云盘。这会儿就是边听音乐边敲字。她是小我一届的研究生同学,按理来说她应该叫我师兄,可我们之间从来都是直呼其名,后来就“小L…”,“小S…”这样叫了。很亲切不是吗?

“你应该出国读个书的。”我有几次这样跟她说起来。我们就是备考英语写论文那会儿越发熟识的。普通院校想要出国读博的学生并不多,她说认识我觉得惊喜。甚至后来她还表达过好感。我那天晚上知道后一个人在操场“急得”转圈圈,打了一个长长的电话告诉已经知道我情况的朋友,才得以消停心中的不知所措。后来,她还是没有出国读书,找了一个很好的工作。她说读书回去真不一定还有机会得到这个工作机会,现在内卷那么严重。

后来,我们也偶尔联系。主要是前段时间她生日,我发了一句生日快乐,所以这才今天弹的钢琴想起来发给我吧。她弹的钢琴应该是进步很大了,虽然我也没听过她之前她弹的钢琴。但我隐约记得某次吃饭席间有这么一个脱出而出的约定“以后有机会弹给你听”。

《将来的事》都不是将来的事,只是那条时间线在我们前面几步路的地方。不管是散步,跑步,还是走路,都会走到那里的。

整个下午过去了,我还窝在床上,这会儿饿了,准备做个晚饭,收拾心情。不知道晚上还能不能有动力干活,但这部电影,平平淡淡,却总有某个点让我想写上一大段话。

...

我最喜欢的是,影片中他们俩离婚分财产时,说起公平起见,最后呈现的财产却是书架上那些做满笔记的哲学书籍。

“他竟然把我做满笔记的列维纳斯带走了,难以置信;布伯也被带走了!这个混蛋。”她丈夫也是哲学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