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的洪流会冲淡一切,除了永恒的爱。
“海平面上”的视听语言分析:
场景一:以真实历史录像开头,既交代了故事的时代背景,又赋予了影片浓浓的厚重感。

场景二:以“你准备好了重返泰坦尼克号吗”唤起Rose的回忆,同时拉近了观众与影片的时空距离,让观众做好“身临其境”的准备。

而后,以左摇镜头将沉没后的泰坦尼克号与沉没前的泰坦尼克号组接在一起,这一匹配剪辑很自然地将影片剧情过渡到泰坦尼克号沉没前这一时间线上,直接让观众“身临其境”。



场景三:利用移动镜头让观众对Rose房间中的相片一览无余,通过这些相片我们可以知道Rose不仅有为了Jack在好好的活下去,还实现了“自己想去什么地方就去什么地方”。





又因为两人聊天时有关“骑马”的内容较多,移镜头的最后给了“骑马”这张相片一个特写。



场景四:第一视角的运动镜头(推镜头+移镜头)赋予了观众极强的代入感,仿佛观众和Rose一齐被推到了曾经的泰坦尼克号上,又和Rose一起进入到了大家的聚焦中。


而后,第一视角的运镜转变为第三视角的运镜,让我们和泰坦尼克号上的人们一起见证了Jack和Rose的跨越时空之吻。

“冰山下”的社会洞悉:
三等舱的Jack和头等舱的Rose表面上只差了一个二等舱,但实际上上流社会和底层民众差的不只有一个阶级,头等舱和三等舱的待遇和经济生活差距可谓是天壤之别,二等舱貌似就是一个分界线,为了表示上流社会和底层社会的差距而存在(影片中并没有描述过二等舱乘客的船上生活仅仅只是提了一下二等舱舱长就是最好的证明)。泰坦尼克号永不沉没,只是理论上,理论上忽略了人性所能带来的潜在后果,泰坦尼克号不只是一艘船,而是整个阶级社会的缩影。当阶级社会碰上自然灾害这座“冰山”时,比起外部灾害,内部矛盾才是酿成悲剧的罪魁祸首。理论上就算碰到自然灾害船上的救生艇至少也能保住一半人的生命,可是人性和内部矛盾使“理论”成为了纸上谈兵的笑话。不过,笑话之余我们也看到了设计师崇高的职业道德、音乐师倾力演出到最后一刻的敬业精神、三等舱(下层阶级)人们共同杀出一条生路的相濡以沫,以及老夫妻如春蚕蜡炬般的“山无棱,天地合,乃敢与君绝”。
永恒的“海洋之心”:
经过84年时间的沉淀和岁月的洗礼,为Jack而活下来的Rose早已物是人非,可是当Rose将“海洋之心”扔到Jack寄身的海洋时,仿佛对海底的Jack说了句“My Heart Will Go On”,正如“海洋之心”属于海洋,Rose的心也属于Jac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