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ady Bird》
青春伤愈,从接受名字开始。
成长故事无外乎对抗与和解,对抗总是看上去来得随意而激烈,那漫不经心的态度和棉里藏刀的讽刺,悄悄说着其实这一切早有迹可循,给即将到来的毁灭性冲突不断加码。于是,我们在平稳行驶的轿车里,在和谐进食的餐桌上,一转眼,不经大脑的宣泄,不计后果的欺骗,不留余地的伤害,充斥着整个密闭空间——高热气氛无法降温,高涨情绪难以平复。我和你都抓狂地想要逃离,也都不甘示弱,被暂停的车载音乐唱得是委屈,被抹掉的眼角泪滴看到了后悔,正是因为太爱对方,同时又太恨彼此,可是爱不等同于喜欢,恨亦不等同于厌恶,旷日持久的鸡毛蒜皮之争消磨了耐性去盯着对方,错过了时机仔细观察爱的细节,恨的原因……误会越来越深,书信越写越撕,岔口越来越多,分歧越来越重。母女之间缺少一个合适的表达方式,也就铺垫了之后的分离没有一个完美的告别仪式,在互看不到的角落偷偷哭,令我不得不怀着沉重的心情思考,为何本来好好的一家人怎么会搞得那么狼狈?难道青春一定是和家庭割席才能换来觉醒成长?我想这也是为何这部故事普通的电影,能引起大量观众共情的地方。
给自己起名Lady Bird,听过的人都爱脱口而出一句“Weird~”,那么奇怪的名字,寄托着我飞出此地的梦想。拒绝父母亲为我起的名字,前往文化氛围浓厚的大学,忽视自身不可避免的缺陷,享受这种与全世界为敌的自我状态,起初我并不清楚这是一种幼稚的表现,反而觉得友善真诚是人性弱点,要用嘴毒作为个性保护自己。可是这世间,有哪个孩子不渴望认可,尤其是来自家庭的肯定,缺爱不能开口,博得关注就只能靠瞒,靠骗,靠哄。没有如愿的我,孤身一人来到梦寐以求的纽约,离开半小时就能走遍的小镇,我不愿属于这里,嫌弃周遭;进入空旷自由无人识的城市,同孤独朝夕相处,想通所有。真正困扰我的,是平庸而不肯直视的自我,我挣扎着远走,一路传播恶意,直到失去内心深处珍视的爱,争吵撕扯造成的形变,才最终归附成熟理智。
Lady Bird isn’t a flying bird, but a growing lady first.